意西递

等待夏天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等待夏天文集最新章节!

    离黄山不远,就到西递了。西递和宏村,是安徽两个著名的古村落,都在公元两千年的时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据说,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让人叹为观止,今有幸得见两村之一的西递真容,其实也是高兴莫名的了。所以对于西递,在安徽五日行刚出发的时候,就是我最为期待的了。

    西递坐落在黄山南麓,距离黄山风景区仅仅四十公里。她始建于北宋,兴于明,鼎盛于清初,大部分毁于文革,现尚存一百二十四幢民居和一座牌坊,就这些,以及其九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共同成就了现在的西递之名。

    西递,原本是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的避难之处,后繁衍生息而形成的村落。因此,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胡姓聚族而居的村落。因为当初的目的是避祸,所以建居所选之地四面环山,交通十分不便,历史上少有战乱侵袭,又因胡姓族规甚严,族人几乎与世隔绝,于是基本上没有受到外界经济发展的冲击。正因为如此,西递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胡姓为主的家族式的聚居,线条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宗族制度的历史。因此有人说,西递不仅是民族建筑的宝库“也是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

    西递的胡姓家族里,历史上出现的成功人士不少,明代胡文光就是其中一个。其实好象只要是安徽姓胡的,历史上都是有很显赫地位的,随便说几个名字,都可以吓你一跳:学界胡适,商界胡雪岩,政界胡锦涛,那一位都是如雷贯耳。姓胡的和安徽,关系很是微妙,偏偏西递聚族而居的,原是姓李的,到安徽了也改姓胡了,这就不仅仅是微妙,简直有点巧合了,巧合得我无话可说。无话可说就不说了,就算是巧合好了。

    还是说说西递文明吧。西递文明,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艺术,二是文化。艺术主要是建筑,建筑又体现在“三雕”上。

    胡文光牌楼三间四柱五楼,此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全青石做成,其峥嵘巍峨结构精巧。上书“胶州刺史”四个大字。乃当时的奉直大夫胡文光的功德牌坊,也是西递胡氏家族显赫地位的象征。其上装饰石雕,乃我平生仅见,那一雕一刻,功力颇深,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柱上狮头,勇猛威严,各类石刻,笔触细腻,其石雕技艺高明至极。在西递有“三雕”博物馆之称。即石雕、木雕和砖雕。胡文光牌楼是西递建筑以及“石雕”的代表。在西递文化中有着不可以或缺的重要地位。最重要的是,西递牌楼,原本百座,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文革,全部被毁,惟有胡文光牌楼,经百难而仅存,殊为难得了,也让我们在无比痛惜中有了些许安慰了。胡文光牌楼静立此处,冷眼看着西递文明遭受的种种劫难,牌楼有情却无言。突然,我心中冒出一种情绪,就是想说,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和敬重文化,惟有尊重历史,历史才会发展,惟有敬重文化,社会才可能朝着文明的方向前进。

    走过胡文光牌楼,才算真正进入了西递。西递现有民居一百二十四幢,多用黑色石块筑成,到现在,我似乎才明白,西递所处的县,何以叫“黟县”了,就是黑多了,除了黑色的山,西递人对黑石的偏爱,也是原因之一吧?

    村中,两条清泉,穿村而过,九十九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摆在你面前,让人眼花缭乱的木雕,让人惊叹不已的砖雕,以及这些东西烘托出来的浓浓的文化气息,带着深厚无比的历史感,直叩心扉,于是,时间便凝固起来,心仿佛也停止了跳动,我屏住呼吸,我怕我的气息,会惊醒已经沉睡了近千年的美梦。胡文光牌楼的石雕,已经让我如遭电击了,而此时所见的木砖两雕给我的震撼,则大大超过石雕带来的冲击。置于民居内的木雕,雕功细腻,选题独到,已经让我欣喜莫名了,可是,纵观中华石雕和木雕,倒也并非难得一见的,然而砖雕,因其工艺独特,加之保管难度大,置于房顶,屋檐。瓦头,且不说毁于战火,光日晒雨淋的风化,就让砖雕很难一见了,所以,可以见砖雕的一砖半瓦,总可以让人欣喜半天了,而现在,一个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有砖雕的建筑群出现在我面前,如此庞大而精美的砖雕,我除了震惊外,就只可以震惊了。

    西递文明表现在文化方面的主要形式,除“三雕”就应该首推楹联文化了。在保持完好的民居和祠堂中,随处可以看到悬挂于门、厅、壁、柱上的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楹联。楹联的内容,或教育后代勤俭持家耕作种田发奋读书;或劝戒子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居室和睦;亦或是教诲族人修德行善传家守业;当然也有描绘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的。西递的楹联文化,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各家都有传家守业的独到见解,类似于中医世家的祖传秘方,而独特之中,又有显见的共性,让整个村落的楹联文化,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版块,给人以灵魂深处的陶冶甚至震撼。在西递我参观过并且还记得名字的民居,大致有如下一些:瑞玉庭、履福堂、敬修堂、膺福堂、迪吉堂以及西园等处,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联是宣讲经商道理的“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此联姑且不说书写者将“辛”字多写了一横“多”字少写了一点却落在“亏”字上,以书写技巧来告诉我们,多一分辛苦多一分快乐,吃小亏能占大便宜,但是吃亏要吃在点子上的深刻寓意,单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此联到现在,仍不失为商场取胜之法宝。其他如“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世事让三分天空海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以及“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其教行修德的功能特点,十分明显。在西递,不说牌坊,也不说“三雕”单就是这些警世劝善的楹联,就可以让人仔细体味,沉迷其间而不知归路了。

    提到警世,西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退一步想”那里,一个深巷内,几家民居建在一堆了,青石的高墙对峙让本就不宽的青石小巷显得更为压抑,似乎是影响到了村人的出行了,于是,民居的主人,主动削去自家青石墙壁一隅的十分之三,并题“作退一步想”于自家门楣,寓意是让人三分且只让三分。于是我的脑海里,突现一须眉皆白气若神仙的老者,带着历史厚重的声音,对着我们大声地说着,要让人三分,且只让三分!于是我醉了,我欣赏他让人的宽厚,我更醉心于他只让三分的傲气,让人是德,全让是懦,德而不懦,有理有节,就只能够是让且只让三分了。

    至于在西递孺妇皆会的书法雕刻,还有制墨和治砚,这些技艺,早成了现在西递人谋生的手段了。在木片或者竹片上,传神地雕刻王右军的“兰亭序”或者朱熹的“朱自家训”或者用各类的石头治出名贵的歙砚,这样的技能,父传子承,夫唱妇随,让我们只有惊诧羡慕了。

    情迷西递的除了我们还有许多的人,其中以美术学院的学生为多,他们或写生或描摹,都在妄想着把西递的美带走。或者我和他们的目的不同,我意迷西递,是想找到西递的魂,当然也是我的魂。

    离开西递的时候,我仍然久久地沉浸在西递那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不能自拔,没有来由地突然记起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诗句——界不是在惊天动地的“砰”声中消失的,而是在悄无声息的“哧”声中结束的。西递或者我,甚或是我们。都是不是在悄无声息地等待着那声悄无声息的“哧”声呢?

    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