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行客

东东一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东东一郎文集最新章节!

      来到江阴对面的城市工作快两年,却一直怀想着到江对岸看看仰慕已久的霞客故居。终于利用周休,在初夏的霏霏细雨里,顺着锡澄高速公路,专程来到江阴市马镇,瞻仰了这位誉播海外的“游圣”的纪念馆。纪念馆由故居、胜水桥、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后人所建的仰圣园等部分组成,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徐霞客故居也并太大,四进青砖黑瓦祖居显示了典型的明代民宅风格。门庭上悬挂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中间两进正屋及两侧厢房现辟为为展室。分别展有徐霞客生平传略图片、旅行路线图和他科学探索经过地区的示意图片资料,四周墙壁上挂满了他当年游历过的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山水风光以及风俗人情彩照。而在相围的展柜里,则陈列着徐霞客涉足过的一块块溶岩标本,以及有关他的著作与传记,其中,抢人眼球的还是由他呕心沥血写就的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徐霞客游记。看着这些,都令我久久流连忘返。

    想那四百多年前,刚刚弱冠之年的徐霞客,其父亲因受地方恶势力欺负,遂郁郁发病而亡。这令他在悲痛之余,深感当时社会的黑暗,愈加厌世绝尘,决意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于是他立下了不同凡响的“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誓言,决意叩问名山大川。这位出生在文人世家的少年,曾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人,本应“学而优则仕”以光宗耀祖,在当时“父母在,不远游,孝子不登高、不临深”的千年古训面前,这不能不是石破惊天之举。幸好,他的这一想法,终于得到贤良的母亲理解与支持。的确,在那样封建专制社会,在“父母在,不远游”的儒者眼中,此时徐霞客的举动纯属“游山玩水”败家浪子般的异类人物,招来的只能是百般嘲弄的非议和别样鄙视的眼神。而在其时,徐霞客的家庭条件并不是特别的好,为了凑合出行盘缠,需要向亲戚朋友借钱。为此,他的老母亲还要亲自纺线来接济家用。可以说,这个已经破落的家族非常勉强地支撑着他的旅游梦想。也可以说,没有这样一位英雄般的慈母,或许,华夏也就少了一位“拓荒巨人”

    步入故居正屋天井,东侧有一株高大挺拔的罗汉松迎风傲立,映入人们的眼帘。据史料记载,此树是徐霞客当年亲手所植,距今已有400多年,是故居惟一的活见证。更令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棵巨松原本是盆栽的怡情之物,少年徐霞客把松树从盆中移植到园里,让它根植于大地,经风受雨,才让后人得见如此伟岸之躯杆。移松之举,正昭示了他的男儿本色,真是“睹青天而攀白日”壮游雄心,天地可鉴。于是,他毅然乘上一叶扁舟,离开了让无数文人魂牵梦萦的科场,离开了生于此长于此的家乡,决然地出门远行,从泛游碧波万顷的太湖为起端,开始了壮游中华大地的传奇一生。

    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有一座古老的“胜水桥”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五六百年左右的历史。伫立桥头,我们仿佛仍依稀地看见霞客的老母亲千叮万嘱地相送而来,又依依不舍地含泪遥望着他登船远去。桥堍两边有石刻对联,上书:“胜境重新舟驶入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湍映天然”不禁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

    想来,那个年代涉足远行,绝非今日有众多代步的工具的舒坦。其时虽可乘船坐马车,但行走在崎岖的崇山峻岭之中,绝大部分时间只能依靠双脚艰难地跋涉。又因为徐霞客探访名山大川的目的与众不同,纯属科学性的地理探秘“先审视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故更徒增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与艰辛。正因为他在近乎原始的条件下进行史无前例地理考察,所以行途经历愈显得险象环生。“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登不必有经,荒榛密菁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龙无不绝也”其间,曾数次遇盗险些丧命,几度绝粮身无分文,可他仍始终“途穷不忧、行误不悔”不改初衷勇往直前,并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

    故居里展柜中,陈列着不少线装徐霞客游记,乃是他毕生地理考察的科学结晶。在这部六十多万字的巨著里,含蕴着他三十年如一日所见所闻的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就着微弱的篝火光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好当日感受。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譬如,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如,他在云南腾冲考察时,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喷发的遗迹。在数次游历中,他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若干年后,后人才把他的日记整理编篆成徐霞客游记。

    正是这部我国古代独一无二的著名游记,成为祖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三十多年的科学实践中,他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曾经这样评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引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他用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文章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在游记中除了叙述山川江河的地理特征外,还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他还在记述遭劫被盗、兵匪横行、官府暴虐、平民涂炭等内容时,常常表露出自己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和对贫苦群众的同情之心。

    在霞客故居的这一间间房屋里,则处处感受到一种大自然的天籁知音。在正屋的壁板一块图片上,醒目处展示着毛泽东主席1958年时那段高度赞赏的话语:“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地。”“我很想学徐霞客”

    当我们穿行于故居展示的一件件珍贵的标本、照片、碑刻等物件之时,又一次从历史的坐标中感受到,一介布衣,坚忍不拔地用徒行的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名山大川,处处透析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陶然心境。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以及在地理学、旅游学上的卓越成就,成了这块物华天宝之地群众的骄傲,成为祖国地理学上无人可以比肩的“云霞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