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探津剪辑

断金指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断金指文集最新章节!

      一、认识记叙文的结构

    (甲乙两生带着作文本,来到老师办公桌前,老师叫他们坐下,师生的平等对话开始。)

    甲生:您这次要我们交流作文,特别要留意老师的评语,我和他(乙生)的作文总评都有“结构上很有特点”的批语。但在交流中,发现我们俩的作文从结构上看,完全是两回事,怎么会有相同的批语呢?

    老师:(接过两本作文,翻阅,对甲)你的文章悔的回忆部分是怎样写的?

    甲生:我是这样写的,原先我在不自觉中做了一件事,后来,经过思考,发现错得很离谱,于是就产生了改过的决心和勇气,最后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

    老师:喔,你写了一个具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故事,(转对乙)你的珍藏的记忆的回忆部分又是怎样写的呢?

    乙生:我写了父亲平时对我关爱的点点滴滴,有的是生活方面的,有的是身体方面的,有的是学习方面的,还有的是思想方面的。

    老师;这就对了。(对甲)你写了一个按时间顺序发展的完整故事,我们把这样的记叙文叫做纵式结构;(对乙)你以父亲对你的关爱为线索,从不同侧面选取了不同性质的材料,我们把这种用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成篇的记叙文叫横式结构。我之所以用同样的批语,是因为你(对甲)的文章具有记叙文纵式结构的特点,你(对乙)的文章具有记叙文横式结构的特点。你们现在明白了吗?

    甲乙生;喔,明白了。

    老师:这是记叙文结构的两种最基本的模式。希望你们互相借鉴。以后,当你要写一篇记叙文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写成那一种结构好呢。

    二、对诗中意象的探讨

    (几个喜欢诗歌的同学和老师坐在草坪上,他们三句话不离本行)

    甲生:什么是意象?它与我们平常说的形象可以等同吗?

    老师:所谓意象,就是诗人意中之象,它是诗人在诗中对事物赋予的形象。既然是诗人在诗中对事物赋予的形象,当然和我们日常说的形象是有区别的。举个例子说吧,一片槐树叶是台湾著名诗人纪弦的代表作之一。单就一片槐树叶的形象而言,它应该是绿色的,具有它特有的纹理和形状

    乙生:(在老师提到一片槐树叶的时候,乙生便飞快地跑到围墙边的槐树上摘下了几片槐树叶,跑回)老师你看,槐树叶就是这种形象。(师生观看槐树叶)

    老师:既然槐树叶就在我们手中,槐树叶就是这种形象。那纪弦在诗中又赋予了槐树叶什么形象呢?

    甲生:它是“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

    乙生:它是“全世界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

    丙生:它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

    老师:如果说“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是长期珍藏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它又是“全世界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一片呢?

    甲生:因为这片树叶是从故乡带来的。

    乙生:诗人见到它,仿佛又回到了故乡,说它“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是一种赞叹欣喜之情;说它“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则是因为长期不能回归故里而显得无限的惆怅、伤感。

    丙生:这片槐树叶寄托着游子绵绵的思乡之情。

    老师:对!诗人在诗中是不是赋予了这片槐树叶特殊的意蕴和他自己的主观情感呢?

    甲乙丙生:是。

    老师:你们说,诗中的意象跟我们平常说的形象能够等同吗?

    甲乙丙生:不能。

    老师:(从丙生手中接过槐树叶),当你们把一个事物融进你们的诗中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赋予它特殊的意蕴和你们自己的情感呢?(学生齐答:对!)这就叫诗人的意中之象。

    三、结合生活实际,评论一个戏剧人物

    (老师和女生组席地而坐,同学们各抒己见)

    老师:暑期,我们都看了电视剧红楼梦,今天我们就结合生活实际,每人评价一个红楼人物。

    女生甲: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林黛玉。我同情其悲惨命运,但同时也为其不现实的思想感到不值。黛玉写诗的确不凡,说话也很讲究艺术。姐妹们说话时,她那刻薄而又俏皮的话总让人哭笑不得,要是在今天,像她那种外交手法,不把事办砸才怪呢。她遇上不顺心的时候,总是哭。越是哭,越是延误寻找正确办法的时间。尽管有人疼,但哭得多了,人家也会心烦的嘛。

    女生乙:人们评价薛宝钗,往往把她作为封建制度的忠实追随者加以批评,但我认为薛宝钗身上有很多闪光之处,她的一些言行仍值得我们称道。比如她哥哥娶了“河东狮”夏金桂,家里终日不得安宁,哥哥又因杀人而判入狱,使得母亲薛姨妈“心力憔悴”这时,宝钗主动出来主持大局,为母亲分忧解难。这种干练果断的办事能力和孝敬长辈的德行是多么可贵啊。

    女生丙:对王熙凤的评价,历史褒贬不一。在这里,我不论她办事的目的,只推崇她的办事能力。荣国府上上下下的大事小事,到了她那里都能顺利解决。连她调教出来的平儿也能力非凡。在王熙凤生病期间,探春处理不了的问题,只要平儿出面也会迎刃而解。在当今社会,如果有谁具备王熙凤这样杰出的办事能力和公关手段,再加上一点文化知识,那她一定是个女强人。

    老师:大家评的不错,都有理有据,言之成理。特别值得肯定的有两点:一是作为一个初中生来说,基本不具备全面透彻的眼光,但对某人的某些事作一些小小评述是值得肯定的;二是在对人物作评价时,有的同学采用了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谈出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这对锻炼我们的思想是大有好处的。

    四、肯定与否定,必然与或然

    [在学校电脑室里,老师正在与班上几位准备参加学校演讲预选赛的同学切磋]

    老师:[打开视屏]请同学们看字幕。

    [字幕显示]张三各门功课都很差。张母问数学老师:“我的张三成绩怎么样?”数学老师一回答,就遭到了张母的白眼,而且说“这恐怕是你们老师的责任吧”张母用同样的话问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回答后,张母马上陪着笑,说要老师多管管她的孩子。你认为这两位老师分别是怎样回答的,请谈谈张母不同表现的原因。

    生甲:[敲动键盘,字幕上显示出]数学老师的回答是“他的成绩很差”或者采用了比这种肯定句式语意语气更强烈的句子。

    生乙:[敲动键盘,字幕上这样写道]语文老师的回答是“他的成绩不太好”或者采用了比这种否定句式更委婉的句子。

    生丙:数学老师采用了肯定句式,语意语气太重,太生硬了,对方当然难以接受,产生反感情绪是很自然的;语文老师采用了否定句式,虽然语意基本未变,但语气较平缓,显得很委婉,对方当然容易接受。这就是产生两种态度的原因。

    师:这就告诉我们,在交际中,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相应的句式来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是很值得我们推敲的,其实,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你们马上就要参加演讲了,在这一点上,你们务必讲究。

    [同学们都会心地点点头]

    师:请同学们再看字幕。(字幕如下)假使一位同学在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演讲时,自我介绍完毕之后,要用一句话表达这样的意思:“我是学生会主席的人选”请两位同学在不改变句子主干的情况下各写一句,另外的同学请作点评。[甲乙两生同时敲击键盘]

    生甲打出:我一定是学生会主席的最佳人选。

    生乙打出:我可能是大家所期待的学生会主席比较合适的人选。

    丙生:我认为他[指甲生]这样说显得过于自信,给人一种妄自尊大的感觉;他[指乙生]这样说,听众听了会感到舒心,可能会赢得更多选票。

    老师:点评得不错。甲生用的是“必然”的语气,而且后面加上定语“最佳”显得太极端,表达效果会适得其反;乙生用的是“或然”语气,特别是用“大家所期待的比较适合的”连锁定语,不仅使句意显得更委婉,而且把“我”和“大家”连成一片,显得更谦虚、更亲切、更坦诚,同学们当然愿意投他一票。可见,讲话的确是一门艺术。

    五、采访的学问

    生:老师,前天我去采访了一个新闻事件相关的人,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师:是些什么问题?

    生:首先,被采访者态度很冷漠;后来他虽然接受了采访,但我觉得他谈的内容很零散;再者,我问了他一些关键问题,他要么说“不知道”要么把问题说不清楚。总之,我认为这次采访是失败的,您说原因是什么呢?

    师:你之所以遇到这些问题,主要是没有做好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

    生:那么事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呢?

    师:首先,要确定好采访对象。一个新闻事件,可能涉及到很多人,其中有最关键的人,有次关键的人,还有一般参与的人。你去采访之前,就必须选准对采访最有利的对象。你不是说被采访者有一些问题说不清楚吗?这可能是采访对象选的不准确。如果你选择了对该事件全部知情的人来采访,一般的,他应该会把问题说得清楚,讲得明白的。当然,也有可能你选择的采访对象对你所问的问题讲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要求他为你提供新的采访线索。这样,你才有可能把这一新闻事件的每一细节弄清楚。

    生:那么,为什么我觉得他说的问题很零散呢?

    师:这同样是采访前的准备问题。采访前,你要根据你所了解的情况和采访的目的准备好采访提纲。在采访中,能按照提纲有条不紊地求解,被采访者可能会根据你的提问,把你要获得的信息讲的比较有条理,比较集中。如果你事先胸中没有成竹,要想被采访者替你搬出成竹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生:为什么刚刚接触他时,他的态度那么冷漠,采访几乎进行不下去呢?

    师:这种情况的症结可能也在你自己。首先,和被采访者刚接触时,你要讲礼貌,要和被采访者拉近距离,只有这样,他才会比较乐意的接受你的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你要从对方的表情、语气等方面去洞察其心态,如果你不顾一切地问到对方根本不愿回答的问题,其结果一定是采访半途而废了。要想被采访者很好的配合你,你就一定要置对方于轻松、融洽的气氛当中,否则,你还会感到困惑的。

    生:呵,原来如此!

    六、改写诗歌,要融进改写者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几位同学坐在草坪上,正在交流这次改写古诗的心得,语文老师向他们走来,加入了他们的交流。)

    甲生:老师,这次,他们两位(指乙、丙生)改写的都是古诗送别(隋末无名氏),都得了满分。但我仔细地看了他们的两篇文章,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完全不同,改写文章的主题也不相同,您为什么都给了他们这么高的评价呢?

    老师:诗无定解,这是我在课堂上反复跟大家讲过的。诗歌朦胧含蓄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对它作不同理解的可能性。有的根据诗歌字面提供的意象理解,有的根据诗人的个人经历理解,有的根据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还有的根据阅读者自身的阅历理解,不一而足。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就提到古人对这首诗不同的两种理解,至于甲生为什么取其一而不取其二,乙生为什么取其二而不取其一,这得要他们(对乙、丙生)谈谈。

    乙生:我是从外省随父母来到这里读书的。在家乡,有很多我一直思念着的朋友。就在我们一家子起程到这里来的时候,我的那些朋友都来送行,那时正是杨柳青青垂,杨花漫漫飞的季节,那个送别的场面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际。我觉得这几句诗正凝练地概括了我们那次别离的心境和我现在一直思念的心绪,于是我就取了第一种理解。有了那次别离的经历,要改写这首诗当然觉得得心应手了。

    丙生:我一心想当个历史学家,对中国的历史特别赶兴趣。我发现隋朝是我国历史朝代中历时很短的朝代之一,为了究其原因,我在学隋朝这一章时,非常专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课外根据教材上提供的材料线索,进图书室,上宽带网,硬是把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祸国殃民,民怨鼎沸的事实弄得较为清楚了,于是我便觉得当时的诗人完全有可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谐音双关来对统治阶级进行一番诅咒。于是我就取其二而不取其一了。由于我对隋朝历史有所研究,按照这一主题改写起来当然也挥洒自如了。

    老师:你听到了吗(对甲)?他们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对原诗进行了理解,都很有道理。在改写时,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经历、阅历进行了发挥,当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你无论对什么作品进行改写,改写者自身是主体,你的感悟、情感都必须融入其中。还有哪一位同学对诗无定解有切身的感受?请说说看。

    丁生:开学不久我们读了现代诗致空气,人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去理解、感悟,说空气可象征友谊、真理、信念、理想我却认为与我永不分离的“空气”就是“兴趣”我的最大兴趣是绘画。是兴趣促使我在课内努力学好功课,在家里抓紧时间完成家务,挤出时间去会晤我最大的兴趣——绘画,这不,今年我的画作在全省中学生作品展览中,获得了一等奖。这就是我把“空气”理解为“兴趣”的理由。

    老师:说的很好。阅读诗歌,可以根据读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悟;改写诗歌,更要融进改写者自身的人身体验和感悟。

    七、想象因主题而生

    师:我们在课内课外,接触了很多神话故事。大家知道,世上根本没有神鬼,这些神话故事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想象出来的。而这些想象都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和向往。也就是说,这些想象都是因某种主题而产生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受最深的,谈谈你对这方面的体会。

    生甲:我读过愚公移山,文章采用神话结尾,两座挡住愚公去路的大山,被玉帝派来的两个大力神背走了,从此愚公出入畅通无阻了。其实这种想象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与追求。

    生乙:牛郎织女的故事很美丽。虽然王母娘娘用玉簪划了一条波浪汹涌的天河,把他们夫妻俩活活拆开了,但每年七月初七,喜鹊会自愿地架起鹊桥,让两位有情人在河面上甜蜜相会。其实,这个甜蜜的想象反映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现实不满,表达了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追求与向往。

    生丙:唐代李商隐在他的无题诗中,写了一对情侣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诗人在尾联展开了大胆想象:“篷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实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神话传说(想象)表达了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深思念。

    师:大家说得很好。同学们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想象是因主题而生的。这种主题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是由现实中的现象引发的。我们说现实中的现象(据)和人们对此的一种思考(理)既是想象的触发点,又是想象所要表达的一种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