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君不与花为主

白杨清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白杨清平文集最新章节!

    纵观宋朝词史,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女性词人,其中李易安、魏夫人和朱淑真成就最高。朱晦庵(熹)有云:“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与文学史中的评价有些出入,魏夫人的成就远不及朱淑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因为封建礼教观念的偏见。李清照独特的个性和波折起伏的生活造就了她的词风“别具一家”“独树一帜”笔触细腻含蓄,典雅抒情;魏夫人一生过的是富贵生活,无大风大浪,作品匠心独运,雍容华贵;而朱淑真却因为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而留下了一部断肠词,正如书名所表达的,生活的委曲和爱情的厄运,对通音律,能诗画,博学多才的朱淑真的一生造成了莫大的影响,反映在作品中,不仅体现在她的内容题材上,尤其表现在她的创作手法上。就内容题材而言,词人主要是反映出阁妇女不幸的婚姻生活和内心的幽怨;就创作手法而言,蓄思含情,语言质朴率真,多哀怨忧伤之作。作品中的愁恨表层上似乎与五代北宋词中的闺怨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深层里却是她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是一位孤立无援的与不幸婚姻抗争的才女心灵深处的呐喊和呻吟,是她对命运勇敢的抗战。

    聪明美丽、多愁善感的朱淑真,在她少女时代的生活中充满了浪漫气息,她有了意中人,但在封建礼教严谨的宋代,又有多少自由恋爱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呢?她被迫下嫁给一个俗不可耐的市井之徒,从此,她的人生改变了,她的词风改变了。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籍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清平乐

    这是她早期的词作,如此欢快流畅的语言,毫不掩饰地道出了热恋中女子的相思之情,尤其是换头两句,表现得大胆坦率,正如清人吴衡照在他的莲子居词话中讲道:“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秒;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秒。均善于言情。”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调笑艳冶的字里行间,实际上正是词人真实的情感经历和心理体验,故有识者看到了它的“放诞”更看到了“善于言情”的内质,多情而不褒。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妆残无一半。愁病想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减字木兰花

    婚后,这样的幽怨便成了她作词的主题。首句就连用了五个“独”字,可见其心中忧愁怨嗟,孤独寂寞的程度!在初春时节,寒意未消,风儿阵阵,无聊伫立,这清寒撩起了春愁,孤独之情谁又知道呢?眼泪打湿了脸,红装也残了,即愁又病,已经很久了,难以入睡,剔尽了灯还未能入梦。全词确是春怨之情,怨的是什么呢?一连串的“独”字就明了了。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菩萨蛮

    前一首写春怨,后一首写秋怨。山亭水榭应是赏秋的好场所,秋色方半,时光正好,但因凤帏寂寞,无人相伴,这美景雅致也只能撩起心中新的愁闷,双眉紧皱,笑颜难开。夜间起来,美丽的绣户只有流萤飞过,能感谢的是一轮缺月,它知道我心中甚苦,今晚竟不忍独圆。因孤独之极,而出此有情却“无理”的“痴语”情之真,意之切,委曲而缠绵。

    陈延焯词坛丛话:“朱淑真词风雅之佳,情词之秒,直可亚于易安。”而所有的情词中,蝶恋花 送春可谓是她的代表作。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送春是为了惜春,惜春就是要留春。此词不写自己如何有留春之意,而借杨柳来写之。“柳”是惜春词中的常客,柳丝系物,秦观江城子:“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贺铸浪淘沙:“可惜芳年桥畔柳,不系兰舟。”这里由有形的实物抽象为青春,已经有了新意,杨柳系不住春天,只好用飘扬的柳絮去追逐春天,看她要回到哪里去?又把柳丝之“系春”与柳絮的“随春”看作柳的有意识的连续行为,更是独特的体验。而被送的“春”也似乎不是无情物“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王灼点绛唇)“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这几句虽与此词最后两句写法有异曲同工之秒,但词人下一“却”字,词意境界大开,她或许真体悟到了归去的青光也自有几分依恋吧。

    春去秋来本是自然规律,人们之所以伤春悲秋,是对生命意识的体验,是对于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和留恋,女子伤春更有悼惜爱情失落的特定意义,在李清照的前期词中,伤春的主要背景是伤离之别,是对于不能与夫君始终相伴相守的深切遗憾,而朱淑真却因不幸的婚姻而感到终生无着,内心的悲痛远过于李清照。像她这样的女子,物质生活并非第一位,精神的相通,情感的融洽,才是更为重要的追求,爱既已失落,心儿无所系,只能在词中倾诉自己的悲伤、失望,她自己将所作命名为断肠词,并非无病呻吟。朱淑真不是社会下层妇女,没有衣食之忧,但她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自己不幸婚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于不满的倾诉,不仅是当时社会上层妇女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而且是对于道学之禁锢人性的真正反抗。人们既然可以对同样是上层贵族女子的林黛玉给予深切的同情,为什么不能充分肯定朱淑真的断肠词呢?

    如此一位率真质朴,多才多艺的女性,因大胆追求自主自由的爱情,不为封建礼教所容,竟落得“抑郁抱恨而死”“不能葬骨于地下”“诗词遗稿为父母付之一炬”的下场,事迹声名,湮没不彰。只留下一段小传: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人,世居桃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宛陵魏仲恭辑其诗,名曰断肠集。四印期刊本断肠词卷,题‘宋海宁幽栖居士朱淑真’存词三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