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诗意的若干尝试

冰涵梦淡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冰涵梦淡文集最新章节!

    诗词的所谓诗意,就是能给人以美感、哲思、情趣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意”的重要性,认为写诗填词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近代文学家林纾认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历代经典诗词作品的诗意,都具有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提炼的、首先感动作者而后又能够感动其他读者的意蕴,如果仔细体味,这些作品各自含有的或新鲜优美、或深刻入理的特质,也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正是其成功之处。

    由此可见,诗意是诗词作品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但提炼诗意也是写诗的难点。如何能够更好地锤炼诗意呢?我认为前人的经验是:观察、感受、酝酿、表达是诗词写作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对生活的特定节点进行形象的总结、凝练、升华的过程。如果有感触有诗兴,便选定合适的具体物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塑造出一个特定的想象空间,通过锤炼意象构建意境,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根据这个空间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作者感知的基础上潜移默化自己的感情色彩。近些年,我在写诗填词时,借鉴前人经验,以能者为师,在以下若干方面进行了提炼诗意的一些尝试。皆是浅尝辄止,亦且很不成熟,旨在求教于诸位同人。

    一、组合意象,营造幽境

    意象是诗词中取自自然、生活等客观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的血脉。一首诗中的意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将意象按照时间、空间、意识的流动轨迹等次序进行合理的组合,可以更好地营造意境,强化诗词的张力,加深审美愉悦。

    七律城郊夜步

    杯中逸兴晚难收,不寄屏间寄路头。

    蛙鼓敲圆云外月,霓红烁亮水中楼。

    亭孤幽隔尘嚣远,露重凉催梦意稠。

    何处绿窗飞笛韵,一天星语夜私留。

    上面这首七律是我在一次微醺外出散步后所作。酒意蒙眬中,月亮在云层中透出圆圆的玉脸,蛙鸣阵阵,义水河中倒映两岸的红楼,霓虹灯与波光共闪。行至城郊,孤亭幽寂,夜幕中凉意频生,微催睡意掉头返回时,一栋红楼中有扇绿窗飘飞出阵阵悠扬的笛声,似乎与天上闪烁的星星共语,夜深时,忽觉一切的声音、色彩、景物都被蒙眬无边的夜色神秘地全部收藏,此时心绪靓丽而幽远——写诗的灵感由此而生。如何展现这般靓丽而幽远的心绪并化之为诗意呢?我选取蛙、月、霓红、楼、亭孤、尘嚣,露凉、梦意、绿窗、笛韵、星语、夜等意象,按照空间和意识流动的顺序,用暗喻、比拟、拟人等手法,构建出一种声色兼备而又幽寂旷远的意境。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方伟先生评价此诗:此首特好。句奇对巧,有声有色,颔联读之如临其境。

    二、动静拔秀,留音弦外

    刘勰强调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提炼诗意必须体物、表情、达意,而达意最忌讳直露无余韵。有些诗直白的歌功颂德、大喊大叫,其诗意与党报的社论论点毫无二致,实际上丧失了诗的独有特征。动静之机宜秀拔而出,留余音于弦外。咏物之诗能够做到别出机杼,留有弦外之音,当然是提炼诗意的一种良好选择。以下是我的一首咏物诗。

    七绝笋

    错节盘根人未知,一宵新雨忽参差。

    春风渐褪箨龙甲,自向青云作秀姿。

    我老宅屋后密垂修竹,年年竹园里雨后春笋参差而起,几个月后纷纷脱去笋衣昂首云天。偶或想起薛宝钗的诗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由竹的秀姿又联想到时下流行的作秀这个词,由此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弦外之音:青云作秀。河北诗人一地鸡毛评价此诗:此首四句可归四字:静、动、拔、秀。“一宵新雨”引来笋之静动之变“忽参差”三字极形象,竹笋嫩芽破土之态如见。前有新雨潜入,更借春风“褪箨”深谙诗语也。结句想象成竹,明写竹姿挺拔飘逸之态,实乃情语“青云作秀姿”令人想起时下一个流行词“作秀”此处或有弦外之音,妙在情景交融,淡不着痕也。

    三、具象蕴意,形象说理

    有观点认为,宋诗受理学影响,加上以文为诗的时代风气感染,重说理而忽视形象塑造。不管这个观点正确与否,都说明了说理诗不能脱离形象,二者要融合协调,避免理重于词的说教现象。那么,如何在诗词中形象地展现理趣呢?我以为关键仍然是要做好“意”和“象”的文章。意是内心意识,象是外在物象;意借助于具体的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和象组合成诗意的基本单元——意象。

    我有一位年轻朋友,灵动多才,在南方混得风生水起。某段时间,他忽然跟我说要辞职回乡,我感觉他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根据我的了解和观察,他的事业还有广阔的空间,现在放弃确实可惜。于是想写首诗劝劝他,写诗是我和他之间共同的爱好。思索很久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有天与人下棋时,忽然想到象棋是我和他之间的另一个共同爱好,他还曾送我一副水晶象棋。象棋乃象,赋予意蕴,可成为合适的意象,由此我写成了一首劝谕诗。

    七绝赠友人

    已入局中休自迷,心盘乱象学高棋。

    过河稳步趋前卒,岂为家山复后移?

    友人的事业生活已经入了世局,心中的一盘棋忽然有了乱象,这个时候可不能自我迷失啊!要向高手高招学习,要象过河小卒一样,从不为家乡而后退。朋友不知是听进了我的劝告还是自己想清楚了,继续留在南方打拼。如今,他的事业我只能仰望了。濯缨先生评价此诗:借象棋中小卒只进不退,勉励友人勇往直前,形象恰切。

    四、代人说话,反转立意

    “政简移风速,诗清立意新”(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求新既是诗词写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永恒的难题。譬如七夕这个深得诗人词人宠爱的古代“情人节”古往今来留下无数篇章。同情牛郎织女的遭遇,赞颂他们不朽的爱情,几乎成为不变的主题,其中秦观的鹊桥仙成为千古名篇。某年七夕,我也想就这个题目吟咏一番,但是要求自己旧题要有新意,否则宁可不写。恰好此时蕲春网友青翰棹舣写了七律七夕发在网上,我就略反其意,和了一首:

    七律牛郎的困惑(步韵和青翰棹舣诗)

    金风玉露本无根,一慰相思万怆神。

    天到夜阑仍浩渺,桥因鹊怠或沉沦。

    恒期誓约年孤日,争及庸常月满身。

    纵许恩情千古重,芸芸话后亦成尘。

    诚然,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如果牛郎织女生活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浮躁的社会,在他们饱受生活压力、承受社会舆论、多少次权衡等待与获得之间是否失衡的严峻考验下,是不是仍然能够坚守漫长的一年之一夕呢?其次,金风玉露的相逢也是需要支持和帮助的,不说星星月亮提供光芒,就是喜鹊也要为他们架设桥梁,那些喜鹊难道不会因为没有报酬、没有耐心等等原因而怠工,使鹊桥坍塌吗?即便牛郎织女能够继续恩爱天上人间,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佐料罢了。这不是否定忠贞的爱情,不代表我的价值观,而是设身处地,代牛郎写出困惑和焦虑。这首诗没有因袭旧的主题,反转出了一定的新意。作为和诗,尤其不能顺着原作说原话,要注意反出或转出新意。诗在网上发出后,青翰棹舣给予了肯定。东北诗人塞上白衣先生如此评说:代人说话,翻出新意,诗法也。

    五、巧合要素,定格场景

    以描绘活动场景为主题的诗词,要巧妙地容纳、组合各种要素,切出有诗意的画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依归,两者对于诗意的凝练出彩都极为关键。活动场景中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衣着、地貌、景物、色彩、天气、节候、活动状态等等,要以切取画面场景为目标,以锤炼意象为手段,以画师的笔法为技法,将与诗意有关的要素精心裁剪、组合,争取达到主次分明、线条突出、色彩协调、场景有序的效果,从而通过诗语构建出一幅场景图。这样诗写出后,就有可能在读者的心目中永远定格这幅场景图。下诗是我的一个远不如人意的尝试。

    七绝春姑过渡

    抚伞风丝奏雨琴,顽舟缰断望难擒。

    春姑眉锁双枝柳,彳亍溪边试水深。

    方伟先生读后对此诗作了较全面的评析:此诗写一个雨天的渡头,船被水冲走了。想渡河的小姑娘急得柳眉深锁,只好在河边来回地试探,看哪里的水浅一点,好涉水过去。短短二十八字,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甚至还有场景描写和人物面貌、动作的描写。这么多的内容毫不冗塞,以轻灵之笔出之,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偶然一见之小景,一入诗人笔下,遂定格成为永恒,读后令人难忘。

    六、人物相融,意与境谐

    我女儿出生于中秋,所以中秋月圆对于我们家具有特殊意义。女儿二十岁生日时我打算写首“水调歌头”庆贺,为此,我研究学习了历史上咏物兼咏人的一些诗词篇什。赏读前人佳作推究其艺术特色,我觉得此类诗词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创造出人与客观景物相交融、意与境自然谐调的浑然一体的诗境。此类诗词所咏对象有两种:人和物。物是形体实体,人是形象精神;物是所托之象,人是寄意的终极目标。人的神韵通过物来寄托体现,物的典型特征要巧妙的赋予人;人、物相互对比,更相互依存融合,在意蕴上要统合一体。所造之境也有两种:如在眼前的实境,见于言外的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水调歌头中秋赏月并贺女儿生日

    廿载醉今夕,魂梦忆当时。

    信为娟女临世,百哄更深窥。

    欲遣浮云佩羽,常注甘霖洗礼,兢惕护娇姿。

    心底一轮月,自写最神奇。

    琢琼玉,拭明镜,嘱清晖:

    周游万里,能共欢喜可安悲。

    世象遵循轨迹,天海关怀家国,此去莫迟疑。

    每到团圆处,寄我满庭诗。

    本词在几个网络诗词论坛上被评为精华。“红袖添香”评语:上片咏月忆人,下片托月见人,人而似月,月而似人,非月非人,亦月亦人,神韵之笔。更起句“廿载醉今夕,魂梦忆当时”与结句“每到团圆处,寄我满庭诗”遥相呼应,乃“人月圆”佳作也!

    本文发表于心潮诗词评论2015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