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诗词赏鉴

冰涵梦淡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冰涵梦淡文集最新章节!

      重拾诗词爱好并上网流连,迄今倏忽已近两年。这两年间,我先后受邀做过多家诗词论坛、文学网的编辑、版主,阅读过数万首网络诗词,点评过的也数以千记。现搜拢我撰写的部分评点短文,雪泥鸿爪,聊供红袖同好参考。

    一、和梅关雪辘轳体

    作者:鲍德珍(渔艇丽人)

    (一)

    谁道山须仰面看,半峰细浪半泥丸。惊回好雨桃腮润,勾起幽怀柳眼弹。

    老树云翻常浩浩,清泉石勒更潺潺。邀三五个知心友,拾趣登临碧落宽。

    评:以视泰山若细浪泥丸之豪情总起;中二联环视四野,景致各异其趣,勾起多少幽怀情致,几至物我一体;尾联表有知心好友结伴而登,更觉诗心宽,而天下更宽矣。

    (二)

    烟波今已退眉间,谁道山须仰面看。、雨解吟酣清万壑,禽知睡浅越千峦。

    描摹山月何嫌远,点染莺花莫避弯。看取天边云片片,从容来去未曾难。

    评:起句即韵味幽深,多少人生际遇、风雨波澜皆聚于眉间腕底,面对泰岱,遽有数十年往事注到心头之慨。雨清万壑解吟意,禽虽睡浅越千峦,物知我心,而我更解物意矣。后两联已见豪情初涨。

    (三)

    往返应知卅六盘,恋家结伴雁初还。相邀月每临风出,谁道山须仰面看。

    翔凤岭云惊聚散,飞龙岩砾阅悲欢。而今遍写游春履,万绪无端那得闲。

    评:月踪雁影,翔凤飞龙,皆拢入诗思笔底,生灵性,伴游踪,阅悲欢,吾羡慕难及矣。

    (四)

    欣然万里列其班,来到天街觅凤鸾。草若逢春频吐绿,桃如含露更留丹。

    应知人莫扶花醉,谁道山须仰面看。未待夕阳呼霁月,芒鞋沾趣下云端。

    评:登岱顶,逛天街,觅凤鸾。碧草逢春,丹桃含露,莫要山不醉人人自醉,需得“芒鞋沾趣下云端”不但诗思吞吐,亦且理趣隐然。

    (五)

    十八云梯不忍还,玉皇顶趣得知难。名山烟雨蜚声远,宦海风波好梦残。

    多少繁华迷眼底,纵横忧绪淡心间。慢量泰岱来时路,谁道山须仰面看。

    评:首联有高山仰止之慨,有哲思。对仗两联以对比的手法直抒胸臆,山在脚下,思飞山外,短短四句,吐纳了多少人生感慨!尾联既归结本章,又呼应首章,收束有力。

    评鉴:本组辘轳体虽为和作,但前后呼应,浑融自然,张弛有度,章法井然,不露琢痕。一首为序章,以气势、豪情起笔;二、三、四首为浓墨重彩描写登山、览胜、寄情、抒怀的中腹;尾章为结章,与首章相呼应,使全组自然融为一体。作者不以险山、峻岭、花草等景致取势,而是景为情用,情为意用,情景交融,情意旷达纯厚。伴随着登山的足迹,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旷阔、苍茫,厚重的情怀。如此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丰厚的人生体验及对物我的深刻认知——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诠释的: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二、野马

    作者:我爱诗词

    萧萧如响箭,点点入苍茫。

    大漠云天合,劲蹄踏夕阳。

    评鉴:古往今来,马在人们的认知里被赋予了某种独特的人格,这在诗家无数咏马的诗作里体现得最为充分。唐李贺尝作咏马诗二十三首,其“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句中以骨带铜声形容马的刚强性格,用来比人,正是所谓“硬骨头汉”;其“何当金络脑,快走踏佳秋”句亦借写马表达爱慕自由奔放生活的情怀。当代诗家东遨先生也曾作咏马八题,无不是通过咏马的形态品性来喻人。

    我爱诗词的野马也是一篇咏马的佳作。起句以声响渲染野马迅疾的去势,为下句作好铺垫,野马狂嘶,疾如响箭;次句把近镜头推远,野马奔腾不止,身形渐小,直至钻入茫茫的天际;三句承上启下,空旷的大漠上,沙漠、云彩、远天在野马的前方交相汇合,凸显空茫浩渺,为野马继续驱驰铺拓更广阔的空间;结句视角又由大及小,注于“劲蹄”劲气雄溢,收束特别有力,苍茫沉郁的色彩如在眼前,进一步托出境界。这首绝句的主旨如果单纯系于马,那么写得再雄奇也难以真正出神出彩。野马的这种苍茫中雄骏浩烈、奔腾不止的精神,那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不正象长江与黄河一样,是我们民族传承、崇尚的宝贵精神!诗中可能蕴涵着作者人生的某种追求、寄慨,不然难以写出如此劲气雄壮之作。

    全诗由近及远,又由大及小,声色兼备,苍茫大气,承接紧凑,神完气足。几个动词力度强劲,寥寥20字,凸显了语言的张力。尾句孤平可酌。

    三、观海(四首选二)

    作者:方伟(濯缨轩主人)

    (二)

    洪波浩荡拍天来,挺立当风真快哉!欲挽汪洋千尺水,来浇大地数重埃。

    浪随海鸟翩跹舞,霞染山花烂漫开。此景倩谁图写取,将来或有出群才。

    (三)

    大洋深处我能知,美雨欧风处处吹。直欲全球归掌握,尽教万国仰威仪。

    五洲任意驰航母,三岛随心建海基。叹我海疆千万里,钓鱼时见太阳旗!

    评鉴:读濯缨先生的诗作,每每叹服于他的敏捷的才思,洒脱的情怀,夭矫的大气。这些特点在组诗观海里体现得最为充分。

    全组诗四首。第一首出以壮阔的意象,对海上所见的独特景观进行扫描,总起。第四首视野更为宽阔,以景语、情语转度到对“赤县”的安危、命运的忧患上来,抒发深远的感慨,并以奇特的想象作结,兼具全组收束之功。前后连接紧密,很有层次感。这里我们具体欣赏二、三两首。

    二首首联从远处着眼,从大处起笔,颔联紧承以流水对,以一“挽”一“浇”二动词极状汪洋的威力和荡涤尘埃的气势;颈联笔调转至清丽,浪尖海鸟飞舞,山花染霞烂漫,绚丽多姿的海景如绘;尾联以感慨和议论作结,斯情斯景斯时,有此感慨,极是自然。全诗法度井然。

    三首承二首尾联而出,以联想和感慨为主基调,意象宏大。大洋上的“欧风美雨”企图称霸全球,触须所到处自是横行霸道“我”亦“能知”其狼子野心“我”早就心中雪亮;而更要警惕的却是万里海疆“时见”的“太阳旗”!前三联寥寥数语,极具包容力。尾联不仅语义警策,而且收束有力,七句照应首句,结句呼应二句,自然贴切不见琢痕。

    简言之,窃以为二、三两首的特点可以“高阔,大气,飘逸”六字来概括:由大洋风波推想世界风云,着眼于国家、海疆的命运和安危,不可谓不高,海雨天风般的意象不可谓不阔;气势雄壮,一气呵成,在阔大中却无气的衰缓之感,诚为大气之作;“洪波浩荡拍天来,挺立当风真快哉!”“浪随海鸟翩跹舞,霞染山花烂漫开。”等令人神清气爽的句子又可见作者飘逸、洒脱的情怀。

    四、七十回首平生示诸友

    作者:余福智(宝瑟馀音)

    剩得寅时事有徵,明知不属摄提贞。西装裹挟成初服,偏食无由见落英。

    远睇湘君江漠漠,孤愁溆浦雨冥冥。老来清醒求天道,试手皇舆挽未倾。

    原注:屈原云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生于寅年寅月寅日故此优秀。余仅生于寅时固难望其项背,然而略沾聪明遂终有清醒之日。

    评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屈原在离骚开篇时的吟唱,看得出来,他对于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寅日颇为自豪。估计屈原时代人们都相信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是能主导人生大有作为的。宝瑟先生在七十将至回首平生示诸友诗后特意说明:“余仅生于寅时固难望其项背,然而略沾聪明遂终有清醒之日。”

    全诗由此起笔,首联既平实自然,又幽默风趣,同时为下文预留了宽阔的诗路。次联自然过度到早年受教育的历程。先生早年所受的教育是西化教育,绝未得到屈原式的感化。接下来笔锋一转,待到有所觉悟时,对中华文化还是一知半解,而环境却如同屈原于涉江中所描述的那样,真正的同道者太少了。纵然如此,从长远看,先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伟大复兴这个“天道”愈加“清醒”充满了信心。尾联表达了先生矢志不移“挽皇舆于未倾”的坚强决心,收归紧凑。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先生自幼时以来求知悟道的心路历程,紧扣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伟大复兴而求索这个主题,昭示作者以屈原、湘君等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为楷模而孜孜不懈的人生境界。运笔凝练、蕴籍,跨度漫长但张弛有度,风骨内敛,含意深远,意象锤炼(尤其是颈联)甚见功力,用典自然显张力。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五、金线悬针

    作者:咂吧主任

    娲皇何处去,遗此补天针。已了三生愿,仍连五色云。

    识才须慧眼,出世见慈心。引线东山起,重缝大地春。

    评鉴:这是一首咏景诗,但作者避开了写景的旧套,别出心裁地将景观与神话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想象来运笔,把“金线悬针”这一自然景观设想为女娲“东山引线”来“缝大地之春”

    首联用疑问句起笔,以神话传说为想象的羽翼,劈空而来,予读者以惊奇感。列子•汤问云:“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阙”;红楼梦言女娲补天遗顽石于青埂峰下。作者据此设想娲皇“遗此补天针”次联言女娲在已了以石补天的三生之愿后,仍然连汇五色祥云,她的目的何在呢?三联以“赋”的手法出以议论,是对二联的补充和升华。补地亦如补天一样,须慧眼识才;金针出世亦是女娲出世,可见济世的慈悲之心。结联最后交代如何通过“金线悬针”来补地缝春,呼应二联和三联。

    从时序看,由远到近;从意境看,景致之实寓于想象之虚中,诗下的照片可见局部的实景,与诗中自始至终的虚语组合在一起,使人不感空虚,相反有相得益彰之感。

    六、沁园春•寓居吟,用稼轩“三径初成”韵

    作者:荒漠之旅

    余所居十楼阳台面东南,凭栏一望,东湖水库几收眼底,梧桐山脉则绵延起伏,观之真有玉簪螺髻之味。

    问舍东湖,引凤梧桐,白云去来。且轩窗当巘,顿开胸廓;危栏对水,洗净尘埃。岁月逢迎,生涯镬落,此地家为亦乐哉。江南客,正萍踪浪迹,却棹惊回。

    最宜待月幽斋。好唤取冰壶相对开。记几多酸楚,一时堆盏;些须块垒,谁共追梅?扫室情怀,屠龙身手,笑看霜毛镜里栽。天非窄,愧鹍鹏高举,斥鷃低徊。

    评鉴:作者本是江苏人,在深圳工作多年,漂泊异乡,艰苦打拼,自是感慨良多。在这首词里,作者没有把这些感慨以直笔来抒写,而是将其寓于居所目力所及之山光水色的情韵之中,笔调曲致灵动,舒张涵纳,确得词中三昧。

    首拍以远景起兴;然后以一字领两组对偶句,情景交融且大气;三、四拍直抒胸臆:浪迹江湖客,此地乐为家。过片仍以直笔承上启下,以下承接紧密,层层递进:人生酸楚,胸中块垒,或付与赏梅堆盏;空负壮阔情怀、大好身手,却鬓已秋霜,怅然之感溢于言外;结拍以大气的笔调收束全词,在宽阔的人生舞台上,羡鲲鹏之高举,愧斥鷃之低徊。全词以比较轻松的笔调来表现一种老大无成的落寞;对仗工整的排比句令人印象深刻,增强了意韵的畅达流转;用典圆熟妥帖。

    七、七律富春溪写意

    作者:天凉好个秋    细浪轻舟暧乃中,渔歌互答乐无穷。溪从几壑林泉出,云把谁家竹舍封?

    绿满荷池宜听雨,香生桂陌好吟风。此间山水藏奇气,奇在山重水更重。    评鉴:首句以声响和动态起笔,直接切入画面“欸乃”于此古雅有韵味;颔联溪从林出、云封竹舍勾画出一个清奇有灵致的绝佳所在,画面已入溪中;颈联捕捉典型意象,画面由初入细,声色味自然交融,两句皆前实后虚,情由景出;尾联以白描收束全诗。全篇清丽如画,声色浑然,情景交融,自然推演,虚实相生,视角由远观及近景,手法由粗旷入细致,章法井然。惜尾结稍直,少了回旋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