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之死的质疑及探秘

播情浪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播情浪子文集最新章节!

    黛玉之死,实应是宝黛之恋的悲剧之高潮,亦应是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之破灭和美之消亡的高潮,但在续书中却表现平常。都说晴雯乃黛之副,前有晴雯之死的凄美动人,惊心动魄,后面的黛玉之死却落入含恨而终的老套,毫无令人动容之处。这前后的落差很大,且前后的人物心理及形象性格都互相矛盾,兰墅可谓不解宝黛之情为何物。黛玉之死的稀松平常,一直令我耿耿于怀,且临死时的含恨亦让我觉得奇怪。想雪芹之原稿散失,仰或还未书及此,雪芹已经仙逝,留下这大遗憾,也成为了红楼梦之一大疑案。

    红楼梦后四十回书的续作之疑到了胡适那里才得窥破,至于续作者是谁的争论现在还有,但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高鹗是续书作者,这姑且信之吧。红楼梦的残缺,让高鹗有机可乘,大耍偷梁换柱的笔墨伎俩,瞒过了多少双眼睛。对续书的优劣,从古至今也一直在争论,但普遍认为后四十回远不及前八十回的观点还是占主流,这我也是相信的。别的且不说,就黛玉之死的处理和相关的这两回书(从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至九十八回书“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就有许多不通和前后相矛盾的地方,宝玉突然没有了一点雪芹笔下的影子,黛玉的心性也大变,其悔情和临死时的悔恨实在很难解释得通。接着,更奇怪的是宝玉竟然中了举人却才又出家当了和尚,且既当了和尚却又临去时来看望贾政,给贾政磕了头才罢,这显得宝玉好生奇怪,于情于理都不通。最奇怪的是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把红楼梦续成了神怪小说,每有于情理不通的地方,便假借神仙僧道之说瞒混过关,完全不按着小说中人物原有的性格形象去写,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随意的打扮,这真是令人大跌眼镜,黛玉之死就有很大的这样的嫌疑。我们欲探究黛玉之死的真实面目,还黛玉一个清白,就必须先搞清续书与原作的真伪,拨开兰墅放出的迷雾,沿水寻源。

    关于黛玉之死,高鹗续书之不通和可疑之处起码有如下几点:

    一、黛玉之临死时的悔情和含恨有违人物原本一贯的内心精神和人格气质,有违宝黛之恋的初衷。在高鹗的续书中,黛玉之死不显其悲怜和其对纯真恋情的忠贞,不显其纯真唯美的恋情和美的破灭的悲剧,反只极尽的刻显黛玉的怨气冲天。若照此论,前文雪芹笔下刻骨铭心、纯真唯美的宝黛之恋都是靠不住的了,甚至都是假的了。高鹗这样的续书可谓是完全推翻了雪芹笔下的宝黛之恋,无疑是对宝黛之恋情的大泼污水。高鹗此举有很明显的维护封建道德传统和反对男女自由恋情及人性解放的腐朽顽固之目的,他也就是想告诉读者,没有媒妁之言的男女自由之恋是行不通的,下场是可悲的。

    黛玉的焚稿断痴情,有后世读者极尽的称赞,以为高出雪芹许多,但试想宝黛之恋的刻骨铭心和二人的心意相通,其情可断可悔乎?此兰墅之论不亦谬乎?现抄录黛玉焚稿的一段原文如下: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咯咯的疼,狠命的掌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得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黛玉便拿手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了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挣扎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哪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道她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又自己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回子,又倒:“笼上火盆”紫鹃打量她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碳气恐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手来扶着她。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是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剩无几了,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叫人时,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一时又怕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紫鹃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不惜抄了原书一大段文字,只想说明几个问题。高鹗这一段被有的后世读者极度称扬的文字有几点值得怀疑的地方。首先,黛玉要烧题有“三绝”的手帕时,因“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得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这是什么话,黛玉垂死时竟好象和雪雁仇深似海似的,仅因为雪雁迟疑和不解主人心思之故吗?想雪雁从小儿跟着黛玉,可谓是黛玉父母双亡后剩下的唯一的身边的旧人。雪雁的年龄尚小,这是她不懂黛玉女儿心思的原因,她们之间绝对不可能是兰墅此时笔下的如此恶劣和僵持的关系。这也不符合雪芹笔下的黛玉的人格气质。若说兰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黛玉此时的急于悔恨的心情,那么她的“气得两眼直瞪”实在是把黛玉描成了怨气冲天而乱发飙的怨妇模样。这对黛玉原本的艺术形象是极大的歪曲。再者,黛玉一会子虚弱得动手指了一指箱子都喘作一团,一会子又有力气了,她烧书的动作比正常的紫鹃还灵敏,这作何解释?当黛玉倒下时,竟几乎将紫鹃压倒,这也奇怪。想黛玉原就瘦弱,又病得很长时间汤米未进,此时的黛玉一仰,竟如泰山之倾,这也不通得很。最后,黛玉的死状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那最后的一叫和两眼一翻。倘若雪芹尚在,绝不会做此庸俗的处理,关于这一点,试比较晴雯之死就可明了。

    高鹗写黛玉焚稿和死亡的这段文字可以说极费尽笔墨,就象外国人欣赏中国的京剧,慢腾腾,带着压抑的心情却看得不大懂。高鹗的这段续书把黛玉之情和形象描歪了,只体现了黛玉的“怨”和“恨”两个字。黛玉为何恨宝玉?明摆着的唯一解释是她觉得宝玉背叛了她们当初的恋情,但这样的想法又怎会出现在黛玉心里呢?想她们的恋情早已经心意相通,彼此忠贞不渝,若非如此,宝黛之恋岂不是几近荒唐。然而,高鹗的续书实实在在的让黛玉对她和宝玉的自由恋情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悔恨,这是高鹗续书的大荒唐处。难道黛玉不明白宝玉之心吗?不可能。在第三十二回书“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雪芹交代得明白,她们彼此钟情,恋得那么真诚,虽然冒着大风险,她们还是忍不住表露了彼此的心迹。宝玉对黛玉之心是绝不会改变的,这一点黛玉心里非常的明白,也非常的坚定;既如此,黛玉之心又岂会动摇改变!因此,黛玉对宝玉娶宝钗之举是明知宝玉的苦衷的,或许在黛玉未死前根本就没这回事,正如许多的“红迷”论者所说,宝玉娶钗是在黛玉死去后,然她们彼此都明白,在那样的封建贵族家庭,男女的嫁娶完全是由父母做主的,爱不爱谁是自己的心事,但娶谁嫁谁全由不得自己;况且,以二人唯美的理想主义性格倾向,她们的恋情虽未结果,但彼此早已经两情相悦,心有所属,虽有遗憾,但何恨之有。所以,黛玉之恨,临死之怨,都是高鹗续书的谎话,至于黛玉焚稿断痴情,那更是精巧的骗局了。

    高鹗续书的黛玉临死之恨和悔情,大大的降低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这岂是雪芹所愿为。然而,兰墅精巧的骗局骗了多少不明所以的读者的莫名眼泪,也使宝黛之恋和黛玉其人蒙受了不白之冤。最后还要说一个前辈们的大胆假设,那就是在雪芹的原作或构思里,宝玉娶钗应在黛玉死亡之后。这样的假设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可信度的,因为这个假设解决了高鹗续书中一系列和前文矛盾不通的问题,比如凤姐的调包记的荒唐,宝钗出闺成礼之际正是黛玉咽气之时的巧合荒诞。

    如果说应有悔恨及怨愤,也应该是宝钗,她虽得到了宝玉的人却得不到宝玉的心,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对宝钗是怎样的心灵折磨和打击!难道宝钗对这样的同床异梦可以一点都不在乎吗?那宝钗成了什么样的人了?可就是在兰墅的续书里,宝钗对这样的同床异梦没有一点心理上的斗争和反感,反而千方百计的去安抚宝玉;她的出闺成礼也是为了“冲喜”倘若宝玉没有好转,她岂不是要一辈子倍着一个不爱自己的傻子,这样的风险,宝钗及薛姨妈怎会不知并加以慎重考虑。在续书里宝钗成了木偶。

    黛玉虽未得到宝玉的人,却得到了他的心,这对于宝、黛这样的唯心唯美的理想主义者和“意淫”之恋者来说已经足够了,比起后来的宝钗恐怕又少了许多心灵上的折磨和悔恨。黛玉对宝玉的恨又从何来?

    总之,宝黛之恋是至死不渝的,这方符合雪芹的艺术构思。高鹗的续书讹人,不可不查。

    二、高鹗所写黛玉之死描得过“实”犹如一幅国画之中出现一片死墨,这和前八十回的美术技巧及美学态度不同并相差很远。

    高鹗写黛玉之死极尽的详细,可以说如记流水帐,没有雪芹所写晴雯之死的虚实结合和重彩突显的高超艺术技巧。晴雯之死的文字不多,但却给读者留下了凄美感人的至深印象,后面再经过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的补描,更显得晴雯之死的惊心动魄、凄美动人。而反观黛玉之死,令人毛骨悚然,读后若深夜想起,简直心有余悸,好象夜色的深处有一双怨愤的女鬼的目光在盯着。这是晴雯之死和黛玉之死给人的不同的心理刺激和极大美学反差。从这点上说,高鹗的续书,尤其是所写黛玉之死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审美创伤,同时也破坏了前八十回书在读者心目中塑造的黛玉的古典美和女诗人的艺术形象。

    美之越美,当其破灭时,观者之心越痛,其悲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在黛玉这样的超凡脱俗的女诗人眼里,落花的缤纷是美的凋落的悲剧;可在常人眼里,这不成为悲剧,反笑黛玉之痴。也许,常人眼里的悲剧是杀猪时猪的嚎叫与猪死时的挣扎,所以现在的农村一般自家人不亲手杀死自家养的猪,并一旦由亲朋杀死自家养的猪后,猪的主人家立即要烧纸钱并为死去的猪念上一段祈祷式的咒语,诸如下世投胎做人,不要做猪等等,算是对这场悲剧的怜悯,主人家的心里也就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吃起猪肉来也就心安理得。也许,常人的眼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悲剧。拥有悲剧眼光的人,其心都是尚美高尚的,诸如红楼梦中之人物,则只宝玉和黛玉二人。这不是说我们从此就不应该吃猪肉了,猪肉还是要吃的,这是中国人的自然属性,我们逃不脱;然而,杀猪的悲剧和落花的悲剧之间则是存在着常人与诗人的差别。当然,诗人也吃猪肉,但同是吃猪肉的人的眼里,却只有黛玉这样的唯美多感的诗人才会认为并感受到落花的悲剧并葬花。高鹗之续书和雪芹原作中的黛玉之悲,犹如杀猪与葬花之间的差异;高鹗与雪芹的艺术眼光之别亦犹如屠夫和诗人的差异。

    令人欣慰的是晴雯死时雪芹尚未仙逝,其死而为芙蓉花神,她的死加大了其本身这一艺术人物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红楼梦中之绝唱。晴雯之死凄美动人,经过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的补描却又浪漫如斯,这是千古不朽的扣人心弦的艺术之美的所在。相比之下的黛玉之死则暗淡无光,这是黛玉这一艺术人物的大不幸。晴雯之死也是我们猜想、探秘黛玉之死的重要参照。

    三、高鹗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内容令人惊怪且不符合逻辑,人为穿凿的地方很多。高鹗写黛玉之死的九十七、九十八这两回书简直就是鬼怪小说聊斋志异的翻版,他为了“调包计”的上演,把贾宝玉随故事情节的需要写得一会清醒一会疯癫,处于人鬼之间,这真是光怪陆离。而且为了“调包计”作准备,高鹗还故意把黛玉的贴身丫鬟雪雁写得似乎和黛玉之间有裂痕。其文云:“原来雪雁因黛玉这几日嫌他小孩子家懂得什么,便把心也冷淡了”后来又写道:“却说雪雁看到这般光景,想起他家姑娘,也未免伤心”在高鹗的笔下,故事中的人物真是反复无常,奇怪得很。但倘若无雪雁,正如凤姐所说“这饥荒才难打呢”所以,偷梁换柱的“调包计”的罪责便坐实在雪雁和凤姐身上;可正如前人研究红楼梦的成果所说的那样,凤姐根本不可能会出“调包计”这样的坏主义。这一却都是高鹗为了实现“金玉良缘”之说而编的精巧谎话。想黛玉还活着,倘若宝玉尚清醒的话,他又如何肯娶宝钗,那偷梁换柱的“调包计”又如何上演。高鹗不顾小说中人物原有的一贯精神风貌,随意捏造故事情节,只为实现“金玉良缘”之说,其实这是为封建主义制度招魂。

    更有一段荒诞的文字说宝玉灵魂出窍,到阴司访黛玉不得,进而“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高鹗的荒诞实在可笑,宝玉在这里竟又有了孙猴子上天入地来去自由的本领,而且此段续文把宝玉对黛玉的真情抹杀了,不但黛玉临死时变了节,且宝玉也转眼就把黛玉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之间的恋情在高鹗眼里和笔下是靠不住的,是毫不足持的,进而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姑且猜测高鹗这样子写是有当时的社会政治约束和自身眼见的原因,但这样的续文确实给后世的读者造成了极大的误会和错觉,也减弱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再看“宝玉成家那日紫鹃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眼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黛玉临死前灌的是桂圆和的犁汁,这就怪了。高鹗暗示的“桂圆”当然是宝玉和宝钗成婚了“犁汁”指黛玉将魂返离恨天吧,但谁又听说过并吃过这样的汤汁?奇怪。而且一“灌”字尤其显眼;高鹗只想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黛玉和宝玉的自由恋情其结果是如此的没有价值和惨烈,这对当时的世人也许是一个警告吧。

    最让人莫名的是“当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有这么巧的事吗?一个正娶,一个恰死,这符合正常人的逻辑吗?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可以看到,故事中的人物确实如作者开篇所言的那样“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其行文何其的精严,奈何在兰墅笔下的续书中,其人物如此荒诞。

    最后,黛玉死时“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这段扑朔迷离的文字作何解?人死的刹那会有奇怪的音乐之声,谁见识过?相传只有佛祖涅磐时,天上传来佛音,难道黛玉是佛祖或佛祖投胎转世吗?高鹗这样写目的何在?只越发的显得黛玉之死的恐怖诡异。

    四、“黛玉之死”的文字安排在贾府被查抄之前不符合红楼梦的主体叙事格局。红楼梦的大结局是“家散人亡各奔腾”“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随着贾府的败落,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和梦想也随着沉浮破碎,人物的命运始终逃不脱贾府的政治起落的束缚制约。只有把人物的命运和贾府的政治兴衰联系在一起,红楼梦及其中的大观园和众女儿的风花雪月才不是空中楼阁,无中生有。也就是说,红楼梦的大旨谈情的“明线”和另一条贾府的政治兴衰的“暗线”是交织在一起的。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都在这两条线的相互交织下而囊括在“家散人亡各奔腾”“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主体格局中,可是惟独黛玉例外,家未散,食未尽,而黛玉已亡。至于可卿的死却又是一个特例,从来众说纷纭,为免生枝节,在此姑不论。想红楼梦的十二钗中,惟独排名首尾的两位女子黛玉和可卿跳出了受政治“暗线”牵制的“家散人亡各奔腾”“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主体叙事格局,这作何解释?作者的意图何在?倘若从“大指谈情”的立场来看,黛玉和可卿可谓是情之“意淫”和“皮肉之淫”的两个极端的代表人物,她们可谓是情的化身,她们的死全因情,和肮脏的政治没一点因果的瓜葛,这也许正是作者之史笔外的“怜笔”吧。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痴想。

    通过总结上文,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黛玉之死是宝黛之恋的悲剧之高潮,亦是红楼梦“大旨谈情”之“情”的悲剧和高潮,其死必亦如晴雯之死的凄美和浪漫,且唯美而充满诗意。

    二、黛玉临死不可能悔情变节,其焚稿断痴情全属续书之伪,其含恨而死亦属荒诞。

    三、黛玉之死不可能如高鹗笔下的这样离奇古怪,不合乎逻辑。

    四、黛玉之死在查抄贾府之前或之后,还有待商榷。

    针对以上四点结论,结合前人的猜测,关于黛玉之死有如下假说:

    一、殉情之说。这是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可的说法,在“红学”的圈子里占上风;但是,关于殉情的方式却有很多的争论,其中的上吊之说和溺水之论又较为人所乐道。上吊之说的根据主要是来自十二钗判词之正册中的“玉带林中挂”之句和被“命芹溪删去”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之情节的联想。溺水之说的主要根据是凹晶馆联句中的名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猜想。此两种说法各有其论调的依据,但首先值得怀疑的一点就是黛玉是否会殉情?刺激她殉情的诱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中恐怕找不到答案,我也很难回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红楼梦要在当时的社会里公开出版(比如目前市场上唯一可以看到的程高本),黛玉殉情的情节就是绝对不可以出现在书中的,倘若那样,这个自由恋爱而柔弱多病的小女子岂不是在用“死”向固若金汤的封建制度壁垒进行挑衅和宣战吗?而这样大无畏的宣战又会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当时的当权者和出书人必须考虑和担心的。

    二、病死之说。黛玉的“娇袭一身之病”再加上黛的多愁善感和多疑,正如宝玉所说的“你皆因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了。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病似一日了”也正如我的小文诗魂情魄花为容——为黛玉画像中猜想的那样,倘若黛玉真的有心脏病等病痛,那么,在强烈的情感刺激下,她突然夭亡的可能性的确是很大的,但这样的刺激又是什么人和事件呢?这也不好枉猜。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高鹗的续书中的“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成了黛玉速死的“丧钟”是有很大的怀疑的,这在前文已经说过,不重复。

    三、“泪尽而亡”之说。此说根据的是脂批之言和还泪之说。红楼梦明言绛珠下世是为了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但她无此水可还,于是也随着神瑛侍者下界为人,把一生的眼泪还他也算偿还得过了。而黛玉就是绛珠化身无疑。黛玉对宝玉之言“近日我只觉得酸楚,眼泪却少了些”脂批又言“情尽,泪亦尽”黛玉之死可谓“冤孽偿清好散场”倘黛玉不管因何而最后尽情一哭,不仅鸟兽惊心,恐怕必至死去的境地是无疑的,若从这点论,其“泪尽而亡”之说也不是荒诞无稽之谈吧。

    四、我的痴说。在一个落花缤纷的时节,贾府正处在家散人亡的危险边缘,大观园中也风声鹤唳;黛玉又来到葬花之丘,面对漫天的落红,昔日葬花之人百感交集,自感一身之病难愈,时日无多,而命运多舛,际遇嘘唏,归宿无着,逐缠绵悱恻,悲情重发,尽情一哭,鸟兽皆惊,万艳同悲,落花沾泪,花容失色,娇躯花葬,泪尽而香消,情亡而玉殒。宝玉寻来,只有葬花人之裹花丝带随风飘落,挂在林梢。

    诗曰:

    此情不渝且坚贞

    何须焚稿断痴情

    兰墅续貂大可疑

    谁识雪芹赤子心

    2009年5月,播情浪子写于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