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莫辩花袭人

播情浪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播情浪子文集最新章节!

    袭人原名花珍珠,原是贾母的丫鬟,因老成稳重,故予了宝玉。宝玉借秦太虚诗“花气袭人知昼暖”之句,易其名为袭人。沿雪芹取人名而有所隐喻的手法“袭人”二字暗喻她和宝玉的偷试云雨情并似有勾引宝玉的嫌疑,或又暗示她的告密事件和极深的城府,故可取谐音解为“细人”袭人在红楼梦中所费笔墨较多,几乎接近主角;雪芹对其刻画较丰满,人物个性立体感很强,亦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后人对她的批评众说纷纭,也是红楼梦中争议比较大的人物之一。

    对袭人的批评自古就有褒有贬,褒袭人者,喜其温柔体贴,对主子忠心不二,对下人宽厚温和,而且做事稳妥。袭人的这些优点深得贾母及王夫人等的喜欢和看重。有人说袭人是宝钗之副;确实,袭人有随分安和的一面,从人物对比上看,他比较接近宝钗,但宝钗有自己的人生信仰,而袭人基本上谈不上何信仰的问题,这点上她们又相差很远。也有贬袭人者,盖因其在晴雯之死和芳官被逐等事件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码也是推波助澜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袭人是否藏奸,或是真老实,这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雪芹笔下的无数小事件犹如细小的波澜,它们汇集在一起,漫漫掀起巨浪,但风浪平息后又让人找不出浪起何处。至于说,袭人有告密之嫌疑,这在小文追溯晴雯之死中曾经讲过。其实,袭人的所谓告密是针对宝、黛诉肺腑的那件惊天之事,这在当今根本算不了什么,就象小儿过家家一样,但在当时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这无疑是犯罪,传扬出去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自由恋爱的男女,没经过媒妁之言,都算是败坏风俗,有伤风化,是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的。在封建时代的农村,对这样的偷情男女,是要被关进“猪笼”的,通常是在世人的唾骂声中被处死或沉入河底。宝、黛互诉肺腑之事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恰巧又被袭人撞见,倘若这件在当时见不得人的事情泄露出去,贾府的颜面和宝玉的名节丢尽不说,和宝玉相关的一干丫鬟人等都是粉身碎骨的死罪,尤其是袭人,她是宝玉的大丫鬟,对宝玉有看护之责,倘若宝玉因此毁了名节而毁坏了一生前程,袭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可想而知的。所以,当她听到宝玉发花痴而对黛玉诉衷肠的那番话时,惊疑万状,担心如真有不才的事情的话,那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情了。于是有了后来袭人向王夫人隐隐绰绰的一段所谓告密的对白。这段“告密”本是针对宝玉和黛玉的,说袭人别有用心,有意排挤黛玉,使其在同宝钗的争夺宝玉之战中失去王夫人的支持,这说法有点捕风捉影。袭人的“告密”应该没有这样的老谋深算,没有这样的别具用心,她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自保;倘若宝、黛真有不才之事发生,那袭人的这次“告密”也算是提前向王夫人示警,她事后的罪责也就小得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袭人的告密也有谄媚王夫人的用意,这可谓一石而二鸟,既为自己洗脱了可能的罪责,又获得了王夫人的进一步喜欢和信任。袭人之举动在当时的人看来,应是尽忠职守,她对宝玉有看护之责,对上又有及时报告出现情况的责任,她对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找得很准且做得几乎完美。细究起来,袭人的这次“告密”确实产生了预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王夫人确定了将来袭人作为宝玉第一姨太太的地位,并从自己的份内拿出了二两银子来给袭人。以她的出身,这已经是最高的人生目标和最好的结局了,从此袭人更加的细心起来。袭人的“告密”最后特别的提到了黛玉和宝钗,而宝钗的循规蹈矩是有目共睹的,剩下比较率性的黛玉就成了王夫人怀疑的对象。王夫人对黛玉寄身贾府本就不大接受,这从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形就可以看出来,只是碍于贾母,王夫人还不敢表露出心迹来,但贾母不在场时,就难免对黛玉表现出比较冷淡的态度来。在黛玉初来贾府第一次去给王夫人请安的那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来,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是棉里藏针的,可以说她给了黛玉一点子软气受。这次再加上袭人的“告密”王夫人对黛玉更没什么好感。到了第七十四回书,诸多的矛盾纠集在一起,由绣春囊事件点然了导火索,所有的矛盾来了一次大爆发,而在这次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家庭内的钱权斗争充分暴露了出来,晴雯成了牺牲品。对这次事件寻波觅源,源在在宝、黛,袭人是推波助澜者。

    从以上所讲来看,言袭人忠者,站在王夫人的位置和立场;言其奸者,站在同情晴雯、黛玉的立场。后人对袭人的批评褒贬不一,也是因为所站的立场不同而已。自古以来“红迷”们对袭人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其实,对袭人的争论,也是人们审美眼光和价值观不同的争论。贬其奸者,清已有之,褒其忠者,今亦有之。道光年间涂赢说:“嗟乎!奸而不近人情者,此不难辩也,所难辩者近人情耳。袭人者奸之近人情者也。近人情者制人,人忘其制;似近人情者谗人,人忘其谗”今之人周思源说:“袭人为人比较宽厚,不大计较小事,不爱生气。在‘得饶人处且饶人’上很象平儿,明显地比晴雯强”此二说可以说代表了对袭人的褒和贬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言其忠或言其奸。但我觉得简单的言其忠奸,诉之褒贬,未免都只见其庐山之一角。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应看到袭人的艰难和自保的一面,看到她固有的“人性”之一面。她在贾府内的家庭斗争中处在一个比较敏感而接近战火的地带;本来她只是丫鬟身份,对王夫人和赵姨娘之间的明争暗斗是起不了关键作用也无关痛痒的,但是就因为她从贾母的身边调到了宝玉身旁,这就使得她不可能远离这场惊心动魄的家庭内部斗争,因为他们彼此斗争的最重要的砝码就是彼此的儿子宝玉和贾环。倘若宝玉或贾环中的谁在贾母和贾政心里站了上风,那其母以子贵,这场家庭内争权夺利的斗争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从后文赵姨娘买通马道婆来魇死宝玉就可看出来。宝玉的出类拔粹和贾环的猥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赵姨娘难以在贾政和贾母这两个对贾府有实质控制权的人物前翻身的主要原因。所以,宝玉是她们斗争的焦点和眼中钉,而袭人是看护宝玉的第一大丫鬟,她的尽忠职守否,对斗争的双方是十分的重要的,尤其是王夫人,有了袭人的尽忠职守,宝玉这张王牌就无忧,可以说,她在这场家庭内的明争暗斗就有了永久的优势。若从自身条件上看,王夫人年纪比较老,贾政对她已经没有了生理上的需求,心灵上的共鸣就更谈不上了,否则贾政养这么多的清客干嘛;而贾政在生理上的需要却可以在赵姨娘身上得到满足,因为赵姨娘比王夫人年青得多嘛,这是赵姨娘的优势。但只要宝玉这张王牌无忧,贾母就会爱屋及乌,站在王夫人这边,这非常的重要;贾宝玉是王夫人在这场家庭斗争中致胜的法宝,也是她赖以活下去的寄托和希望。但在宝玉的教育问题上,贾政和她的态度是相悖的。王夫人想牢牢把握住宝玉这张王牌,对宝玉的教育又不能太偏离贾政的要求和方式,以免产生更大的夫妻间的裂痕,又要皆顾贾母对宝玉的溺爱,这是个难题,但是有了袭人,这一切都解决了。王夫人对待宝玉的教育问题遵从的是贾母的方针,而贾政的仕途经济的要求和严厉又有袭人来进行规劝。袭人无意间成了王夫人在这场家庭内权利斗争的得力助手。

    若说袭人没一点为自己打算的心思,那也是不正确的,他对宝玉确实有非分之想,而且很明目张胆,但她的最高期望值也就是做宝玉的第一小老婆。从这点上说,她在人格上我觉得和晴雯相差很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她又自知身份出身有限,绝非可比钗、黛之流。若说她的告密之嫌疑有意害人,则未免言过其实。但就她对王夫人和宝玉的忠于职守,言其谄媚则有,言其近奸则未必,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袭人的忠和她遵守的封建道德规范是无可厚非的,能突破这一限制而言袭人之非者,毕竟是具有叛逆思想的少数人,况且前文也说过,袭人在贾府的家庭斗争中要自保,她的处境也是非常危险的。

    最后还有一点可疑的地方就是袭人同贾宝玉发生了婚前性行为的问题。这铁的事实有何可疑?可疑之处就在于袭人是否别有用心?其用心何在?书中明说这是贾宝玉强她的,这虽是一种理由,但袭人倘若稍加反抗,其结果如何不用多说;况且若如此,宝玉则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强奸犯的嫌疑,这说得通吗?后文又说她自知贾母早把她与了宝玉的,如今就算如此,也不算违理(请注意是道理的理,而不是礼)。这种解释在当时也说得过去,但也恰说明袭人和宝玉的这段故事是袭人在半推半就间发生的。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丫鬟其实就是主子的私有财产和玩物,例如平儿就是例子,她既是主子的性伴侣和玩物,又是主子的奴隶和财产,她一方面要应付贾琏之俗,一方面又要应付凤姐之威。但雇来的丫鬟又除外,而袭人是被她老娘和哥哥卖了身的。袭人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轻易就范和宝玉发生了性关系,实在让人怀疑她别有用心。且就算在当时的道德下也恐怕有损芳誉,他们的这段故事倘若让贾母和王夫人知道,会是什么结果?贾母王夫人还会这样子看重和信任她吗?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最大的可疑就是袭人在这过程中似乎有引诱的嫌疑,我们从原文中可窥见端倪。抄原文如下:

    袭人伸手与他系裤带时,不觉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凉一片粘湿,唬得忙退出手来,问是怎么了?宝玉红涨了脸,把他的手一捻。袭人本是个聪明的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察觉了一半,不觉也羞得红涨了脸面,不敢再问袭人忙趁众奶娘丫鬟不在旁边时,另取出一件中衣来与宝玉换上。宝玉含羞央告道:“好姐姐,千万别告诉人。”袭人亦含羞笑问道:“你梦见什么故事了?是那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说着宝玉便把梦中这事细说与袭人听了。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方,羞得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情。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理,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

    从上面所引文字可看出,袭人的引诱之嫌疑是有的。其一,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鬟,她为宝玉系裤带可以理解,但注意她是如何系的,她怎么就会摸到了宝玉的大腿间上去?再者,当宝玉说出了梦遗之事,袭人不打住,进而和宝玉谈论了起来,而且她的话说得很有挑逗性,说得很露骨,其云:“你梦见什么故事了?是那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注意,是“那里”而不是“哪里”袭人比宝玉大两岁,而且在这方面女孩比男孩子成熟得早,袭人很明显是明知故问,所以说她有引诱的嫌疑。面对宝玉的“强”袭人半推半就,遂和宝玉偷试了警幻所授的云雨之情。随后的结果是“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注意分析这句话中的这一“更”字,其意思是,宝玉原本就视袭人较别人不同,而经历了这次云雨之情后,其视袭人又较先前的不同更多了一层含义。这一层含义很明显,就是在宝玉的心里已经承认了袭人将来第一小老婆的位置。这恐怕也是袭人期望的结果吧。事实上,袭人确实通过这种特殊的关系和手段在宝玉心里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位置。袭人的这种顺势引诱,很明显的有不光彩的成分;当然,不仅是说她和宝玉的婚前性行为,更主要的是在于她的顺势之“引诱”二字上。

    想封建社会的妇女,也只有通过栓住男人的身体,她才会觉得有保障和安全感,她才有希望和将来;袭人如此,王夫人、凤姐、赵姨娘等等都如此,能逃出此窠臼的恐怕只有有着自身信仰的钗、黛二人。如果说袭人引诱宝玉和其发生性关系是一种本能的利己欲望驱使下的投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是否可以用忠或奸的道德尺度来衡量?但袭人的这一“破身”行为确实成为了作者乃至如今读者批评其人格的瑕疵和死穴之所在。

    椐一些学者的意见,袭人嫁给蒋玉菡是在宝玉出家之前。贾府被抄家后“食尽鸟投林”袭人见蒋玉菡可拖,逐毫不犹疑的弃宝玉而去,投向了蒋玉菡,这正应了她的原名花珍珠之音喻“哗真主”蒋玉菡成了她真正的主人,这虽在前文有伏笔,但真到了这时候,还是超出了蒋玉菡所意料。再者看作者给她的判词和画:其画上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其词云:“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怜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词中“优怜”指蒋玉菡,而“公子”指宝玉无疑。从画和判词上看,作者对袭人似有奚落的意思。“破席”也成了后世的一些读者对其嘲笑的把柄。

    袭人之争,自古至今,有关人性和道德,却不可仅凭“忠奸”二字来辨别;然其争论,欲化干戈,难矣。

    诗曰:

    是非总因俗眼生

    忠奸莫辩花袭人

    芳情早破因遗梦

    公子无缘空有恨

    200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