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龙一道

被水淹死的鱼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被水淹死的鱼文集最新章节!

      古龙简介:古龙,原名熊耀华,生于1936年,卒于1985年9月21日,终年49岁。古龙从小身世飘零,性格孤独沉郁。他14岁时,从香港到台湾读书,18岁时,父母离异,生活陷入困境,靠朋友阶级和半工半读就读于台湾淡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他曾在台北美军顾问团任过职,后开始写武侠小说。

    俗话说“文如其人”不同的人写出的文章都体现着自己独立的个性特点,当然这个特点是与作者自身的性格心态、为人处事、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的。它们也都直接可以从作者的文章中反映出来。

    古龙为人豪爽,生性洒脱,爱交朋友,待人真挚、诚恳,善于理解别人,很得朋友的心。古龙很“好色”是性情中人,他不能一日无女人,而女人也乐意与他交往。这些都可以从古龙的小说中得到验证,可以这样讲,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古龙本人的一个集大成的体现。

    古龙的小说整个故事情节都是由男人和女人连接,其中一切的恩怨情仇都是源于一个“恨”却又归结于“爱”由爱生恨,是恨却实爱,在古龙的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古龙的小说要是离开了男人和女人,它就无法展开,无法继续,无法终结,也就失去了存活的源泉和动力。

    爱与恨,正是因为太爱,所以才会有恨。爱和恨其实永远也分不开,他们在任何时期、任何地点都是没有偏重的。爱就是恨,恨就是爱。一个没有爱恨的人,也就像五谷不能丰登。我在想到底是爱归结于恨,还是恨注入爱,使得生命延续,感情升华。

    人类是一条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条高悬于深渊的绳索。要从一端越过另一端是危险的、行走其间是危险的、回头观望是危险的、战栗或踟躇不前都是危险的。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与完成。——查拉图斯特拉

    就像查拉图斯特拉所描述的人类一样,古龙小说中的人物是高悬于正邪之间的。但是更多的情况下,邪恶却是出人意料的界乎于正义,关键是看旁人是怎样去理解。在古龙的小说中多写变态人格,追求外化怪异人物的刻画,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诞、神秘、孤僻、行事固执,自尊心强,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古龙笔下的邪恶之人往往是把败絮展露出来,而百金玉般的心潜藏在内心深处,这也是一般人无法发现和理解的。

    造成这一结果我个人认为是古龙痛恨伪君子而形成的,他往往是用丑恶来展现美好。在我的眼里伪君子比人们眼中还未看清的“邪恶”之人更可怕,因为他们是在暗处做着龌龊的勾当,由于被常规眼光所束缚,大多数人是很难发现和感应到的,等他们发现和遭受他们昔日所崇敬的“神”的致命一击时,一切都完了。

    可是在这个时候出来救世的,确是他们意想不到的,他们曾经深恶痛绝的“邪恶”之人。这就是古龙小说经常表达的东西。伪君子、大众和所谓的“邪恶”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

    其实所谓的“邪恶”只是他们在世俗的唾沫和鄙夷的眼光下,更加落寞、孤僻的追求他们的处世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却永远是见光的。黑与白,也就在一线之间,又有谁能清清楚楚的分个孰是孰非?黑亦为白,白亦为黑,只要是一颗赤诚的英雄心,又何必介意他不落世俗的行为?

    古龙在提到对于武侠小说应该如何变时说:“武侠小说中已不该再写神,写魔头,以应该开始写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武侠小说中的主角应该有人的优点,也应该有人的缺点,更应该有人的感情。武侠小说的情节已无法改变,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写人类的感情,人性才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人性并不仅是愤怒、仇恨、悲哀、恐惧,其中也包含了爱与友情,慷慨与侠义,幽默与同情。我们为什么要特别看中其中丑恶的一面?”

    这一点在古龙的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之所以喜欢古龙除了我跟他的性格很接近,或者说跟他所描写的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很相似之外,另一点就是古龙的小说是写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看他的小说不会觉得他在神化一个人,而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实实在在的人。他不像金庸,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人物神化,使读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竟相追捧。特别是造成青少年的痴迷性的追随。当然这也是由于,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文笔俊爽、潇洒、诙谐而又富于变化,小说有诗情画意,柔肠婉约的情景所形成的。我不否认金庸的才华,但是正是因为过于华丽而导致了人物真实性的失落,可谓有得必有失。至于梁羽生不提也罢,浓烈的、繁多的诗词点缀其间,明显的书卷气息,明了的说书人的叙事手法,令人反胃。

    由此我还想在这个基础上引出,把古龙、金庸的小说拍成电视剧的效果。金庸的小说注重历史环境表现,依附历史,从此事生发开去,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但是金庸能却凭借高超的艺术表达手法,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正是由于这一点,过多的想象,使以现代元素表现电影的港台电影,迅速占领了影迷的心,但是就大陆去翻拍金庸的诸多力作时,因为张纪中过多地考虑用强烈的、完全的古代效果表现金庸搀杂了现代想象元素的小说,也就是说张纪中在拍摄过程中过于“复古”所以没有抓住小说和影迷的观赏动向,所以注定失败。

    再说古龙小说的录制,古龙的小说则根本抛开历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凭感性笔触,直探现实人生。把这一点放给港台导演去做,似乎又给颠倒了,他们似乎过多地去追求人物和现代人的重合,而忽视了古龙“以丑彰美”的初衷,所以看他们拍的电视剧跟看古龙原版的小说会有很大的出入。甚至会误导读者去看古龙小说的兴趣,这一点我深又体会。当然这纯属我个人浅漏的观点。

    再一点就是我想纠正一下当今很多人存在的,对武侠小说的歧视性误解,我用古龙的原话来说明。古龙提出写武侠小说的目的是“使读者在悲欢感动之余,还能对这世上的人和事看得更深些、更远些。”所以看武侠并不是想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消磨意志,一种无所事事的人做的庸俗的事。可以说我最早接触的书,就是武侠小说,我今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大半来自于古龙的小说。甚至我的文笔也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古龙的写作手法,受了他潜移默化的滋润。

    古龙的小说语句句式短,句法多变,简洁、利落、洒脱。文章随意挥洒、虎虎生气,叙事力避平铺直叙,行文多跳跃抖动,情节惊险蹊跷而又不悖常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而我正好也在无形中形成了这些风格,所以我喜欢古龙,他是我的良师。

    古龙指出“武侠小说写的虽然是古代的事,也未尝不可注入作者自己的新观念。武侠小说中的动作的描写,应该是简单,短而有力的,虎虎生气的,不落俗套的;小说中动作的描写,应该先制造冲突,事件的冲突,尽量将各种冲突堆够成一个高潮。若你再制造气氛,紧张的气氛,肃杀的气氛,用气氛来烘托动作的刺激。武侠小说毕竟不是国术指导,武侠小说也不是教你去如何打人杀人的!血和暴力虽然永远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大多的血和暴力,就会令人反胃了。”从这看今天的暴力片,相形见绌略见一斑。所以看古龙的小说,给孩子带来的并不是血腥的暴力,快意江湖的仇杀,而是对人生真谛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自己的不落俗套的个性和爱国情怀。

    其次在武功招式上,古龙更多的体现的是一个“禅”的意境。身随心,形有意。高手过招往往是心的交战,他是把血腥的暴力冲突减弱到心的无限空间。在这些地方往往是古龙表现和阐述人生哲理的所在。用“心”代替简单而直接的手与手,剑与剑的打斗,的确高人一筹。就连能把中国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武功的金庸也稍逊不少。所以我认为,小说的表现形式成功之处不在于博、杂,而在于单一却内涵丰富的艺术描写。用单一演绎世间百态,世间能有几人,唯古龙。

    其次古龙的武功是没有固定的招式和套路的,在他的小说中你基本找不到一招一式古板的生硬的招式描写。人物之间的比斗都是由心支配的,还有就是他描写的武功也哲理尽现。体现得最多的就是“忘记”也就是说真正的武者要明白忘记,我对这个的概括就是“于无至有到无”也可以用老子“无为而为”的思想来概括。也就是不要执着、拘泥于形式,要求变通。

    与古龙一道,游戏于岁月风尘,与古龙一道,穿梭于世俗人群。古龙,我此生最爱。

    2005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