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炳辉叶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炳辉叶子文集最新章节!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三国史就是一部英雄史。然而,三国时代成就了一批英雄,却单单成就了关羽一个神,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人能像关羽一样深植于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深处,受到广泛而持久的膜拜。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荆州形胜即中原,得之则进去易,失之则退守难,天意苍茫,莫怪公犹立马;壮武大名垂宇宙,生不作曹氏臣,死不作孙氏妾,人心维系,遂令我欲登龙。”三国英雄辈出,象关羽这样的人不可谓不多,但惟有关羽流传至今,其原因是颇耐人寻味的。

    关羽神勇,从与众人颇异的相貌中也可以看的出来:“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胡班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失声叹曰:“真天人也”!陈寿也曾这样写道:“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但关羽的勇不同于张飞的莽勇,赵云的骁勇,他熟读春秋,是三国将领里文化层次较高的一名,勇猛却又不失儒雅。

    在关羽眼中,于万军丛中取一将头颅“如囊中取物耳”而在众人眼中,他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有万夫不当之勇,至于“刮骨疗毒”这样的故事,更使关羽增添了一种“神人”的色彩。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破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这是斩颜良的描写。关羽提刀拍马入阵,如进无人之境,河北军士如“鸡瓦犬耳”曹操叹曰:将军真神人也!

    关羽应鲁肃之邀,明知是诡计,却傲视群雄单刀赴会。此去吉凶难料,却只带八九个关西大汉,各跨腰刀一口,旁边周仓捧着大刀,关羽青巾绿袍坐在中央。这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雅致,这正是古之名将所不及的!

    打樊城时,关羽不注意被曹仁用毒箭射伤肩膀,右臂青肿,不能临阵杀敌。恰在此时,神医华佗闻讯赶来,对关羽说要医治胳膊须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休息一二日便能运动自如,只是痛苦异常,常人须把胳膊穿于一预先准备好的大铁环中,用绳子系好,然后再用黑布蒙上眼睛,这样就不会因害怕而惊慌失措了。关羽听了大笑:“如此,容易!何用挂环?”“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于是,关羽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让华佗刮骨了伤,尖刀刮骨悉悉有声,而公谈笑自若,下棋雅致反衬出关羽的神勇,华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神人也”!

    然而,关羽的追求并没有止于“勇”而是逐步上升到追求“义”的层次。

    “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国人崇尚关羽,归根结底是对“忠义”的崇拜。

    上面这幅对联把武穆岳飞的忠贞,文宣孔子的仁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完美的熔于关羽一人身上,可谓用心良苦,对关羽“忠义”的崇拜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一日,曹操见关羽所穿绿锦战袍已旧,便度其身材,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羽受之,将其穿于旧战袍之内。操笑曰:“云长何如此之俭乎?”公曰:“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寥寥数字,一个义气为重的红脸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曹操见关公坐骑很瘦,就把吕布的千里嘶风赤兔马送给了他。关羽再三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这一处叙述,颇具戏剧色彩,最后曹操“愕然而悔”本想送马来收买人心,谁知关羽根本没有动心,反而还从另一方面加速了关羽的离去,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啊!

    曹操对关羽不论再好,再怎么敬之如宾,但“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先后有别,恩义有别,最终关羽还是过关斩将飘然而去,谱写了一曲千里赴义的赞歌。后来火烧赤壁,华容道上关羽义释曹操,虽然是对汉室的不忠,自己也有杀头的危险,但却也因此成全了他的“义”名。

    孔圣人说:“君子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综观中国历史五千年,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可谓大矣,从社会上层人物安帮制国的宏愿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无不留有它的痕迹。这为关羽的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础。

    桃园结义,生死相许,以致关羽委身曹操之时仍“身在曹营心在汉”为朋友两肋插刀可能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不难,但要是能在充足的时间里理性的面对金钱,美女,权利,厚恩的诱惑而坚守信义,则是难之又难!

    “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持关公”孰知关羽不为美色所惑,尽数送给了二位大嫂。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便不辞而别,千里走单骑寻刘备而去。圣人说“食色,性也”但是这也要看什么时候,大丈夫怎能图一时之快而丧失兄弟之义气?阴险的曹操没有得逞,美人之计显然对关羽没有取得任何的效果。“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关公却跳出了这个俗套,深得“民心”

    那时的关羽,在漫漫的黄尘古道上焦急地奔波着。他与其说是在寻找刘备,不如说是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他的焦虑,源于内心对忠义之名行将崩溃的恐惧。曹操对于关羽来说,无论是个人恩遇还是成就功名的外部条件都优于刘备,然而关羽之所以要弃雄霸一方的曹操而追求尚寄人篱下的刘备,更重要的是为成全自身的“忠义”之名。

    忠心要付之与沧海横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这需要勇气和无畏的精神。

    有一次,曹操请汉献帝田猎,献帝射鹿不中。曹操便讨了天子的宝雕弓,金枇箭,一箭将鹿射倒,群臣见到金枇箭,以为是皇帝所射,便高呼“万岁”操旁若无人,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关公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单凤眼,提刀拍马要斩曹操。“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今日不除此贼,后必为祸”试想当日田猎随行之人何其多,其无一二忠臣?但面对势力颇大的曹操,只是“众皆失色”而已。惟有关羽愤然不顾,舍身为国。关公的忠贞被刻画的淋漓尽至,难怪大才子金圣叹读到此处评说“须眉尽现”!

    关羽的忠贞为国容不得半点的马虎。曹操拜关羽为侯,当日金印上刻“寿亭侯”关羽拒不接受,再添一“汉”字变为“汉寿亭侯”才领了印。关羽降汉不降曹,从这件事上可见一斑。关羽夜走麦城,兵败为东吴所擒,孙权劝降,关公厉声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如果关羽投靠了东吴,在三国那个动乱的年代,也算不上什么不忠,而且还保留了有生力量。孟达不是先投靠曹操后又回归蜀汉了吗?还为灭魏制造了一次绝好的机会。但关羽没有这样做,宁愿受死,也不要给后人留下背叛的话柄“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为了“义”关羽从不折中,从不调和,也从不委曲求全,也不考虑如何做更有益于刘备的江山社稷,只一味地抱着“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做人原则,动不动就说“拼却一死,也不枉俺一世英名”

    在关羽看来,活着还是死了哪个更实际并不重要,英名受损才是最重要的;对的还是错的并不重要,不仁不义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有了这种观念,关羽在镇守荆州之时,弃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忠告于不顾,甚至在孙权屈王上之尊主动提出与关羽联姻时,关羽仍放出“吾虎女怎可嫁汝犬子”的狂言,从而自绝于孙权,终于导致荆州失守,自己也身陷囹囫,英勇就义,这就不足为怪了。

    荆州失守,不但使刘备失去江东的根据地,随之为关羽复仇所导致的张飞之死、刘备驾崩,使蜀国几乎风雨飘摇。由此可见,关羽对“义”的看重,已经超越了对刘备的“忠”最能说明关羽在“忠”与“义”之间取舍抉择的,是华容道上的一幕。

    赤壁一战,曹操百万雄兵灰飞烟灭,逃难及至华容道,只剩下十几人,在这种情况下,把守华容道的关羽却以一个“义”字放走曹操。固然从政治策略上分析诸葛亮是有意不杀曹操而留下一条牵制东吴的绳索,但是,作为关羽来说,在既没有得到指令又没有得到暗示的情况下却私自放走了吴、蜀最大的敌人,此举可谓胆大之至。如果赤壁之战的真正目的即在灭曹,那么关羽此举就意味着最大的渎职与背叛。但历史还是把把赤胆忠义交付给他,交给那个汉室。不管是千里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还是风云激荡败走麦城,都是那般坦然,那般悲壮,那般豪气干云。

    “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游山西。”没有鲜花,更无掌声,英雄末路箫声哀哀,送行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长歌当哭啊,泪洒衣襟。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管历史的长河如何冲刷过去,这样的一个“忠义”名字将继续留在人们的心里。

    白发渔樵江渚上,只遗下一抹秋月春风,笑看往事风云,滚滚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