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天佛国

炳辉叶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炳辉叶子文集最新章节!

    静静地坐在荭草湖岸堤的樱花树的树荫下,旁边有一袋花生米,地上撒落着几片淡紫色的花,我捧着一本小说,却呆呆地望着白塔河水向西流逝。从情节中站起,刚迈出脚步就嗅到一股醇醇的清香,差点要醉在其中了,哦,是桂花的香气!放眼去寻觅却不得踪迹,满眼的绿波,满眼的阳光,只有暗香涌动在空气里,一阵又一阵。但我却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要去看海。

    朋友说,去普陀山散散心吧。其实在这之前,我对普陀山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知道是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小时候看过一些神话书,知道那是观音普法的地方,它的名字与“蓬莱仙境”“海天佛国”等名字是联系在一起的。后来从一些小说或散文中感受到普陀山是一个宁静、自然的地方,那里的沙滩与海风,一直令我向往。

    于是我们便乘车一路赶往沈家门。太阳刚刚升起,迎面吹拂的清风中夹杂着淡淡的鱼腥味,快艇已在风平浪静的海边静候着我们。快艇按时出发,遗憾的是,船速太快,不能让我们出舱去领略大海航行的乐趣,我靠在窗边,看着海水冲击着船只,船身不住的颠簸,能感觉到快艇此刻正带着我们乘风破浪,一种浩瀚之气油然而生。谈笑间,快艇已经靠岸了。

    这是一座风光绚丽的小岛,因这里寺庙众多,佛事活动盛行,因被称为“海天佛国”它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统称四大佛山,是我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普陀山不但是佛教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呢!它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心旷神怡。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奇观使人振奋。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教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看什么?山吗,不。海吗,不。地质结构,不。渔家灯火吗,不。去普陀山,就是看庙,看观音。到处是庙,到处是菩萨,到处是香火,辰钟暮鼓,磬声木鱼声诵经声此起彼落。

    普陀山最著名的庙有四个,紫竹林、惠济寺、法雨寺和普济寺。

    紫竹只是一种高雅紫色的竹子,原先野生紫竹粗寸许,可作长箫,也可作钉钯、锄头的柄。竹子竟因观音居紫竹林而遭“浩劫”之火,连根拨尽,全不见矣!眼前的紫竹林是人们后来从浙江竹海移植的,径仅几分,别说作农具的柄,连箫也做不了。当然,风中细细的紫竹,毕竟成林了,仍然值得欣慰。

    紫竹林中就有一个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这里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普陀山之所以成为“佛国仙山”据说是与观音的传说有关。传说在五代后梁时,日本高僧慧愕曾从山西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经宁波乘船回国,途经普陀海面,遇风受阻,海面上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了他的去路,几经努力,船仍无法前行。此时,慧愕省悟到,可能是观音菩萨不肯离开中国故土去日本。于是,他祈祷说,如果观音菩萨不能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处建庙供奉。果然铁莲花随即隐去,船飘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慧愕与岛上居民在紫竹林里建了这座“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上第一个观音庙就此出现了,最后全岛处处建观音院,普陀山一不留神就成了佛教圣地。此后,普陀山就渐渐成为供奉观音的道场。

    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群山深邃见长。登山揽胜,眺望碧海,茫茫的大海上,一座座海岛漂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点缀其间,很是令人陶醉。普陀的海水并不蓝,却有着佛家气派。前人曾有这样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离开了紫竹林禅院,走不多远,就看见了屹立在龙湾岗上南海观音大佛铜像。这尊观音大佛铜像是1997年10月30日建成的,佛像高度33米,重七十余吨,其中台基高13米。大佛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结施无畏印,基本采用飘海观音形像,端庄慈祥。据说这是亚洲第一高观音像,三十三米高,有三三得九的意思,因为九在古代中国代表最大的数字;同时佛教界认为世上有三十三重天的传说。整座塑像为青铜铸造,外层镀金。而面部则用去了6。5kg纯金,全是舟山本地的善男信女捐出自己的金戒指、金项链熔铸的。塑像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于风雨飘摇之中极有尊严地挺立在岸边,像一座领航的灯塔,远远看去,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风范呢!

    据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中化身,救十二种大难。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

    离塑像不远还有一个奇观:观音跳。传说观音在对面海中的珞迦山上修炼成佛后回到普陀山,一脚跳到了岸边的一块岩石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脚印。脚印大概有一尺五寸长,若按照身高、脚长等大致推算,观音便有十尺五寸约三米五高了。

    沿着山径拾级而上,行不多远拐进了一山坳,你可以看见偌大一片金碧辉煌的巍峨殿宇耸峙于山谷中,这就是普陀山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此处便是普陀山寺庙中最大的寺院——普济寺。该寺始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均有扩建和重建。普济寺前有一长约二百米、宽约百米的清波如镜的洗印池,池周立有铁护栏,中间有条宽约十余米卵石铺就的甬道,池旁有清雍正帝立的御碑亭一座。我从甬道步入寺内,但见该寺院宽阔而深坠,寺内有殿宇七重,且规模很是宏大。我信步走入大雄宝殿内,见殿内正中神坛上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殿内烛光通明,烟气氤氲,拜佛祈祷者摩肩接踵,不时可见有向佛像前扔钱布施者。

    正当我欣赏殿内精美雕塑艺术时,突然一道高昂的念经声潮水般的涌入耳谷,我匆匆地出了大殿,遁经声快步走去,只见许多游人挤在法堂门前,伫足观望,我走上前去,踮足跷首一望,见二十多个和尚分列两厢在佛像下双目微合,双手合十,嘴吐呢喃之声,那声音时高时低,高昂时如潮水奔腾,低沉时如浪头消退,另傍有司鼓,击钟敲木鱼者,他们在共同协奏着极富韵味的仙乐,与其说是念经、倒不如说是唱经更为贴切。进入高潮时,和尚们边唱边跪拜,前边的刚立起、后边的立即接着跪拜,此起彼伏,像是波浪一般,原来这是在做梁皇。一般人都是在死后依靠家属做佛事超荐救度,或以做佛事装点场面。殊不知生前靠自己学佛修持,较之死后靠家属超荐,容易得多也保险得多。因此要在临终之前,为自己作一切功德,令自己生欢喜心、虔诚心、忏悔心、念佛心,知道仗三宝加被之力得大利益,则容易济拔。如果在身体健康时,自己能发心修行植福、念经、斋戒礼佛、发大愿,加上临终助念,相信必然“往生有分”

    没到过普陀山的人是不会感受到“海天佛国”这句话的意境的。那满山遍野的袅袅佛音,让你仿佛置身天外。

    我们乘着车,一路看着风景,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法雨寺。这个法雨寺可真大,面积大约是37000平方米,是全山第二大寺。刚走进大门,迎接我们的是弥乐佛,他那胖胖的脸,大大的肚子,栩栩如生。弥乐佛两旁是四大金刚,他们神态各异、凶神恶煞。弥乐佛的后面是观音菩萨,她脚下踩着一只像龙一样的动物。据说观音脚下踩的动物是鳌,鳌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有这么个传说,那只鳌是地球的中心,鳌很不听话,一直在捣乱,地球上就出现地震、火山喷发、狂风暴雨。观音就把鳌踩在脚下,这样地球上才得以安宁。一但松脚被鳌逃掉,又会出来捣乱,这时就会发生灾害。所以鳌就被观音菩萨一直踩在脚下。

    拜过观音,看过寺庙,我们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回来的时候,看看天色还早,我们几个人手牵着手顺着前面的沙滩慢慢地行走,天边映出了火红的晚霞,把我们的影子拉的好长好长。心,从来没有这么宁静过,那是一种洗涤过的,没有任何俗尘杂念的宁静。远处,海浪轻轻的扑打着岩石,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教气氛让我们深深的陶醉了。

    游完普陀山,我不由想起宋朝诗人王安石为普陀山写的一首诗:“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何期乘吏役,暂时拂尘埃。” 奇山神水看不足,汽笛声声催人归。如画的山,如歌的水,我被返程的船无情的慢慢拉开,拉开。

    离开普陀山,我们在宁波也没有作太多停留。虽然乘车穿过市区,但给我的感觉很好。甬江、奉化江与余姚江正好在市中心会合,整个城市有着典型的江南小城的感觉是清新、美丽。车子渐渐地驶出市区,朝家乡的高邮湖畔,美丽的白塔河岸边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