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排队花钱扔垃圾

炳辉叶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炳辉叶子文集最新章节!

    据东方早报(2007年06月11日)报道:无锡“水危机”引发一场“环保风暴”:当地一些企业因违法向太湖排污而遭到严肃查处或遭勒令停产整顿,相关政府部门责任人也因“监管失责”被问责查处。无锡市辖下的宜兴市5位政府官员因在对相关企业违法排污上“工作不到位”或“监管失责”分别受到行政记过、行政记大过、行政撤职等处分。事实上,在太湖蓝藻暴发后、无锡尚处于“水危机”风口浪尖之时,宜兴当地部分企业仍然在顶风作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6月3日播出的无锡蓝藻重灾未除,企业排污不断显示,位于太湖西侧的宜兴一些企业仍然直接向太湖排放污水,画面触目惊心,令人心痛。

    这使我想起了挪威人对待环保的态度,确实令我们汗颜。挪威人把每日三餐和日常生活中的废品及垃圾,都分门别类地投入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纸张和玻璃制品与其他垃圾分开,可再回收利用。此外,有些特殊的垃圾,如旧家用电器、旧家具和花园中的枯枝落叶等,都是人们自己驱车、花钱去将这些垃圾送到特殊的回收站,以保护环境。

    有时,送垃圾的人多,只好排队等候。绝大多数的挪威人都心甘情愿地排队等着花钱扔垃圾。一位女士和先生驱车将四麻袋落叶和剪枝送到垃圾站,排队半小时,还花了几十元钱。也有只为扔掉一只旧电池而排队的。

    花钱扔垃圾,在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还有人认为这是“疯子”

    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经济、科学、伦理各异。东方崇尚“天人合一”西方则崇尚“天人相分”西方的这种思想在近代促进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它一度成为主流。然而在本世纪后期人类却陷入了各种危机之中——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终究原因,竟是“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造成的。原来“天人相分”就是将人类和大自然划成两个各不相干的整体。当人类与自然两个不同的整体发生矛盾的时候,人类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智慧、有征服自然的能力,自然也有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资源。但“人向自然索取越多,破坏越多,自然给人类的惩罚就越多。”到本世纪末,所引发的种种危机论证了自然与人类的辩证关系。当人类为自己的福利无限制地破坏、掠夺自然时,人也在破坏、掠夺自己,当自然被完全破坏时,人与自然也一起走向灭亡。这当然是人类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人们开始关注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即将人和自然归于一个统一的整体里,当整体内两个部分发生矛盾时,为了整个整体的统一和平衡,缓和矛盾的方法不是征服而是协调。人与自然是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的。人类对自然采取的态度不应再是征服,而应是拥有一种使用物质资源的新道德:“以节约和积蓄为荣,以浪费和弃旧为耻。”也许只有如此人类才可以挽救自己,挽救自然。

    当人家关注“天人合一”时,我们却“天人相分”了。有些官员对环保这事儿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查起来没必要。多年来,环保一直被有些地方的官员当成儿戏来对待。说他们不重视环保吧,他们有层层级级的分管领导,有五脏俱全的环保机构;说他们重视环保吧,有些官员不但自己对环境污染视若罔闻,还把被污染所害逼得上访的群众当成乱找岔的刁民。那么,有些地方设立那么多的官员和机构来抓环保做啥?这还不是为了向上忽悠上级乃至中央,向下唬弄老百姓。环保何以被有些官员当作儿戏?关键是环境搞得好与差,不会影响他们的政绩,更不会动摇他们的官位。反之,有些官员甚至为了急功近利出政绩出效益,还会拿当地的环境被污染作代价,纵容乃至吸引一些明显会污染和危害环境的项目和企业在当地大展宏图。

    今天收取邮件时,随着邮件收到的还有环保小知识:“请勿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一个5号电池可将5平方米土地重金属污染达50年!”看一看这几个数字,不由觉得触目惊心。小小一节电池,却有着如此大的“威力”不能不引人深思,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知道这些?又有多少人能够自觉地履行义务,将那些用过的废旧电池留下来呢?留下来后,又如何处理?这或许是困扰每一个有环保意识的人。我不知道我们千秋市是否有收缴废旧电池的机构,我总是看到人们理所当然地将废旧电池随手扔进垃圾箱。

    有一篇报道披露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简而言之,大部分中国人的健康和生命都正在受到污染的现实威胁,我们的选择是简单而又严酷的:生存还是毁灭!污染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归根结底,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本性所决定的: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这是老板们永恒不变的原则。如果一个企业把有害的工业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后再排放出去,无疑会增加他的产品成本,所以老板们本能地会选择直接将其排放到大气和江河湖海当中去,一个污染企业的老板在面对舆论质疑时曾脱口而出:“环境是大家的,而利益是企业的。企业怎么会为了大家的环境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企业的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私人成本外部化,即把本应由企业支付的私人成本转嫁给了社会,最终的受害者,是广大的社会公众,尤其那些无法搬迁到西方、喝不起进口纯净水的底层民众,这当然是非常不公平的,也可以说非常蛮横霸道的。

    人类要吃饭,小鸟要唱歌。环保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不同利益存在,环保就会是一个需要政府和社会持续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最根本的意义上,我们需要呼唤一种大规模的、可持续的力量,来推动环保事业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力量只能是有效的公众参与的力量。因此,政府就必须进行干预,使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让厂商自己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

    衷心地希望环保事业能够深入人心,激发起每一个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环保,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面对我国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污染态势,政府已开始下大决心采取措施遏制环境污染。但治理环境污染,仅仅通过政府和执法部门动用行政资源自上而下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广泛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才是推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所在。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是一种遏制环境违法的“大规模建设性武器”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力量。

    环境保护涉及到抽象的公共利益,更涉及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利益。从本质上看,环保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利益问题。不论是污染者的违法排放行为,还是政府的环保执法行为,抑或是利益相关的个人和公众通过各种方式的参与,都有着特定的利益诉求,从而构成一种多方主体、多元利益之间的博弈。公众是最广大、最根本的利益主体,理应对环保问题享有最直接、最广泛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各国的实践表明,以知情权为基础的公众参与,不仅可以构成对环境违法以及环保执法中“权力寻租”行为的遏制性力量,也是促进环保决策合理化、科学化的建设性力量。

    公众参与的力量,是一种“主动的”力量,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力量。既然任何环保问题都会影响特定或普遍公众的利益,公众就必然会基于对利益的关注而主动投身到环保活动之中,而他们在为自己利益奔走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全社会的利益;既然公众的利益总是与特定环保问题息息相关,他们对环保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就会连绵不绝、历久弥新,而不是此一时、彼一时的“风暴”或“运动”在这个意义上,推动环保事业,既要从民众素质和公德层面去强调环保意识,但更重要的是,应当完善环保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从而引入有效的公众参与,为环保事业提供自下而上的持续推动力。

    有效的公众参与,有赖于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保障。但迄今为止,政府干预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否则的话我们也就不会看到前面那一系列令人惊恐的数字了。之所以会这样,部分原因是成本内部化可能会损害到政府自身的利益,比方说会影响到gdp的数字,会使厂商搬迁到可以随便排污的地方去,并使那些潜在的投资者裹足不前;部分原因是政府部门和众多的厂商之间,处于一种以寡敌众的状态,厂商和环保执法人员可以大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部分原因是腐败,因为厂商完全可以从肆意排污所节约的成本中,拿出一小部分,贿赂相关官员,取得他们的庇护。显然,面对环保成本内部化,不同的主体感受是不同的:对老板来说,形同割肉,拿出去的是真金白银;对政府来说,有利有弊,在很多情况下还弊大于利;只有普通的民众,才是纯粹的受益者。因此,公众才应该是环保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利害攸关,最富热情。世界各国的经验均证明,公众能不能有组织地、有序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是决定环保成败的关键。

    公众参与环保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监督政府的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二是直接通过诉讼、舆论监督以及其他的方式,直接向那些排污厂商施加压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下的良性参与机制,使那些以环保为宗旨的民间组织能够有生长和活动的空间,这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态度,是检验他们对科学发展观态度的试金石。

    挪威人良好的环保观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只有不断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自觉地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严峻的环境形势再一次提醒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拖延有关公众参与环保决策的代价已经越来越大,而我们犯错误的余地也已经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