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枕

沧江霞衣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沧江霞衣文集最新章节!

      仅以此篇献给我那过世了的奶奶们。

    ————题记

    老姐妹相聚,常常戏谑阿芹婆,说她占着金窝恋木疙瘩,把一个木枕当宝贝,已当了乡建筑公司经理的女婿阿城也总劝她把木枕扔了。女儿阿芹从集市上卖菜回来,给她买了一个绣花枕头,好说歹说,阿芹婆枕了一晚,第二天直喊脑壳疼,说什么“自己天生就是低贱命,枕不惯软的,还是硬的好”把绣花枕头搁一边,越发将木枕当宝物。阿城和阿芹相对叹气,从此失了耐心。

    别看这是个不起眼的木枕,还可当储蓄罐用哩。木枕是用榧木做的,质坚硬,黄紫色,里面空空,是一个小巧的箱子,利用榧木背面两条天然的黄、白色出气孔,设置有一个隐蔽的机关,用手在暗关上沿顺时针方向画一圈后用力一点,枕面就打开了一个口子,如果沿反时针方向画两圈再用力点两下,枕面就全打开了。榧木特有的一股淡淡香味,经年不消。

    没有谁知道木枕是阿芹婆爱情的见证物,老姐妹们不知,女儿阿芹就更不要说了,虽然阿芹和阿城及两个孩子都知道木枕的开关,木枕曾受到一家人的关爱,但他们各忙各的,忘了木枕。

    木枕在头下枕着,阿芹婆就会安然入睡。有时,他会入她的梦中来,执手相看,千言万语,尽在眼里写着。她已头发花白,而他好年轻,总是那个他们刚认识时的模样!

    怎能忘得了那一年的庙会,在那幢将军府门前的石狮子旁,她被他及几个他的同村好友抢走了,当夜就和他洞房花烛,成了夫妻。

    在一次土匪进村洗劫时,她凑巧在山上砍柴,一无所知的她背着柴经过一蓬灌木旁,刚在一个土坎上放下背着的柴休息,就被人拉入灌木中。她想喊,耳边有一个低低的声音喝道:“想找死啊,前面有土匪!”还未待她看清是怎么回事,他已迅速地将她的那背柴藏到一棵大树后。他刚在她的身边蹲下,一队挑鸡赶猪的人马就说笑着从他们眼前经过。

    “好了,土匪走了,你可以回家了。”他含笑着拍了拍吓得大气也不敢喘的她。

    “真,真的走了吗?”她抬起头不放心地问。

    他笑了,小心地将挂在她头发上的松毛拿掉了后说:“刚才没吓着你吧?事出紧急,我来不及和你说,真对不起。你是哪个村的?”

    她这才看清了他的模样,瘦高的个儿,清癯的面容,一双有神的大眼。他背着工具篮,篮里装的是木工用的工具,还背着一个装满箭的箭袋,手拿着一把弩弓。

    当知道她是青云村的,他又笑了,说道:“嘿,太巧了,我要到你们村去给人家做家具。”

    他们走到青云村时彼此已很熟了。她知道了他就是方圆几里都有名的木匠张,想不到他那么年青!她还以为木匠张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人。

    他也想不到她就是方圆几里都有名的青云村夜莺!看着她满月般光洁的脸,那一双会说话的大眼,他很想知道她那夜莺般的歌喉是怎样的,他多想听她唱一首山歌啊,可话到嘴边,竟变成了这样的话:“以后不要一个人出门砍柴,一个小姑娘家要注意安全。”

    她感激地看了看他,轻轻地“嗯”了一声。

    青云村被土匪洗劫一空,谁也想不到土匪会到偏僻的青云村来抢劫!刚好那一天村中的青壮男人都到地里干活去了,土匪如入无人之地。

    自和木匠张认识后,她和村中的小姐妹们相约,以看新家具为由去了几趟做家具的人家,一种情愫水一样地在俩个年轻人心中流淌。

    那一年的庙会,他向她唱道:“哥是树来妹是叶,叶子长在树上花才开。风吹叶飘哥想你,想你的信儿用心血写。”

    她唱道:“雁过留声信已收,接着信儿带药来。哥是山上一棵松,妹是松下一朵菌。”

    他唱道:“心肝肺,想你想得云掉泪,想你想得心口痛。头发白了不放你,牙齿掉光不放你,”

    她接唱道:“心肝肺,你到哪儿我跟到哪儿,我们前世相约今世缘。我等你等到月儿出,等你等到花已谢。”

    “心肝肺,花谢哥来妹花开,相好花儿开长久。相思药到病不除,今日相见把病医。”他深情地表白。

    “心肝肺,相遇相知心相随,小河淌水情意长。有心跟你到天涯,不怕山高路艰险。”她柔声回应。

    山歌将俩个人的心牵到一起了,他们相爱了。

    也许是出于一种付酬的心态,作为白族分支的拉玛人有姑表舅优先婚的习俗,有一句话流传在他们之间,那就是“表子表妹表上床”姑姑家的女儿出嫁要征得舅舅的同意才行,姑姑的女儿天生就是舅舅家的儿媳。她是表哥的未婚妻,虽然表哥爱她,但她不爱表哥,只爱木匠张。她的反抗是脆弱的,敌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计可施的他们想到了“抢亲”这在他们民族间是流行的,寡妇再嫁以抢亲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身价,年轻人相爱但不能结合的就以抢亲的方式成就了姻缘,为了避免家族间的械斗而远走高飞。

    又一年的庙会快到了,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舅舅家与媒人提着烟、酒、糖、茶四色礼到她家求亲。按照风俗,女方家招待来提亲的人并在油锅中煎饵快粑粑给客人吃,就表示同意这门婚事,反之就表示不同意。妈妈让她去煎饵块粑粑,她答应着以抱柴为由,从后门悄悄地走了,她心里清楚得很,她不煎粑粑给客人吃,家里人照样给客人煎饵块粑粑,她的婚事是砧板上的肉,跑不了啦!

    她的婚事定在庙会后的那个月的月底。

    在她和木匠张第一次见面的那蓬灌木前,他们又一次约会了。

    她忧虑地唱道:“好咦跟(山歌的一种起调),一出门就被别人看着,别人看着你怕不怕?有心跟你做情人,有心跟你做夫妻,山高水长难架桥,人言可畏难防箭。”

    “好咦跟,有心跟你做情人,有心跟你做夫妻,不怕人来讲,不怕箭来伤,不怕架桥难,即使有人拿刀来杀我们也不怕,刀子再锋利也难割开我们相连的身心”他坚定地又唱又说地表示“哥想你就像蜂想花,有心酿蜜莫等待。刀子三分利,我们皮子相连切不开,即使一刀切成两截,血也要流拢在一起。”

    他们仔细地研究并商量了庙会抢亲的有关事宜。

    她与木匠张分手后回到家,突然态度大变,变成了妈妈的乖乖女,还着手准备自己的嫁妆。

    父母看到女儿的态度突然间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为她想通了,忙告诉了舅舅家。舅舅家很高兴,表哥来姑妈家来得更勤了,表妹居然和他又说又笑的,他的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

    俩家放心地忙于婚礼的准备,谁也不注意她。她提出去赶庙会,父母同意了。表哥要陪她去,她谢绝了,约了几个小姐妹一同去。

    木匠张与伙伴们早就在庙会等着了。一切按计划进行,神采飞扬的他在将军府前石狮子旁一把抱住了心爱的人,拥着她就走,伙伴们断后。她在赶庙会的半路上就给小姐妹们讲了抢亲的计划,小姐妹都同情她,爱无罪,何况是追求爱情敢于反抗旧礼教的一个弱女子!看到她被木匠张一伙人“抢”走了,她们会心地笑了,等他们走远了,就故意地叫了起来,赶庙会的人都报以善心的笑。表哥闻讯赶到时,表妹已走得不见了影子,他这才知道她是有预谋的。

    木匠张家已做好了准备,一见儿子抢得媳妇归,就放起了鞭炮,办起了热闹的婚礼。

    舅舅家受不了这样的屈辱,眼看家族间的械斗就要发生,表哥站出来坚决制止了自家的躁动。

    抢亲引发两个家族间的械斗,只要当事人远走高飞,背井离乡,械斗就自然平息下来了。表哥派人连夜通知表妹,说他已说服父亲,家族间的械斗不会发生,强扭的瓜不甜,她是舅舅的亲外甥,也是舅舅的半个女儿,是他的一位妹子,他祝他们幸福。爱是最好的放弃,表哥的心撕裂般地痛,但他清楚,她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

    木匠张送给妻子的新婚礼物便是他亲自设计和制作的香榧做的木枕,里面装的全部是他的家当,其实也没多少家当,只有几张薄薄的票子,他平时常救济穷乡亲,没有多少积蓄。

    历史的长河裹着泥沙向前奔流,阿芹婆怎能忘记一家人对木枕关爱的日子。那个特殊的年月,有点名气的阿城因搞副业被批斗,加之其岳父解放前被迫当了一任保长,临解放时听信谣言跑到缅甸去了,脱离不了干系的他免不了背着工具与那些“地富反”陪斗。一家人出门低眉顺眼,不敢妄语,入门轻声细语,也不随便串门儿,连那因缺少营养长得瘦筋筋的俩个孩子,也总乖巧地呆在家里。三个大劳力,拼死拼活地挣工分,可工分不值钱,到头来,生产队里的分红不多,还时时欠债,也免不了野菜拌粗粮,捉襟见肘,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

    无事时阿城总在琢磨着木枕,可他怎么也想不出来,岳父是如何设计机关的,他不得不佩服岳父的木工技艺,对从不谋面的岳父除了好奇外,还有一些说不清的崇拜。

    那时,家里多了一件大事,无论谁手里省出那怕是一分钱,也要自觉地投到木枕里。并摇一摇,听那响声,脸上便漾出几分喜色来。孩子们在路上拾着一分钱,路过供销社的门口,眼睛盯着那花花绿绿的糖果,一分钱两个,手心攥出了汗,却总费劲地咽了咽唾沫,大的拉着小的,逃也似地跑回家,将那已汗浸浸的钢崩儿投到木枕里。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便是全家最隆重的日子,这是木枕开箱的日子!一家人围着阿芹婆,看她那枯瘦的手,如画家般地在木枕的一处慢慢地画了两圈后,只见她用力点了两下,枕面就全打开了。阿芹婆捧起了木枕,空气便如凝固了般,人人都敛声憋气地紧盯着阿芹婆那微微颤抖的手。阿芹婆似乎犹豫了许久,终于下定了决心“哗”地将木枕中的钱全倒了出来,钢崩儿在床上滚动,便有几只同时伸出了的手,急急地去按那滚动的钢崩儿,好一场虚惊。全家便急切地数起来,呵,竟有1元2角4分!这一惊非同小可,让全家人自豪与快乐了许久。

    包产到户后,阿芹婆家的日子就像竹子拔节,越过越红火。起房盖屋的就像雨后春笋,木工师傅阿城有了用武之地,忙得如陀螺转,东家请了西家请,整天背着工具篮走村串寨,难得有空闲的时候。俩个孩子都拥有了自己漂亮的陶瓷储蓄罐,阿芹也有了存折,常出入银行大门。木枕被冷落了,阿芹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

    后来,孙女从州卫校毕业后分在乡医院工作,孙子读完州重点高中后考上了省农业大学。阿城在乡政府的扶持下筹建了建筑公司后出任经理,忙得脚不沾家。阿芹忙完地里又忙伺弄菜园,还常到集市上倒腾着做一点小本生意。家里只剩了阿芹婆,喂完了猪食喂鸡食,给牛丢丢草做做饭,可她觉得心里冷清得发慌。已当了医生的孙女,值班时只顾得上回来吃吃饭,连碗也来不及洗,歇时年轻人自有年轻人的事,也没空陪奶奶闲聊。阿城阿芹便商量着买回了一台大彩电。这下可热闹了,晚上,村里人总爱来阿芹婆家看彩色电影,这可忙坏了阿芹,又泡茶又递烟,而阿芹婆坐在她那把藤椅上,听着大家的恭维话,嘴里叼着她那根已磨亮的有个铜嘴儿的细烟杆,有滋有味地吸着。有时谁有事,连续剧中的某一个情节漏过了,她便有声有情地给人家续补上。后来村里买电视的人多了起来,来看的人就渐渐地少了,可阿芹婆养成了看电视的嗜好,开导别人,也往往爱把电视剧中的某些故事情节搬出来。白天她绝不开电视,除做一点家务事外,她就与老姐妹们逢初一、十五到本主(白主的保护神)庙中点香、唱经。她挺爱集功德,又挺大方,常做东请大家吃凉粉啦得,她家冰箱、电话俱全,自做的牛奶冰棒常有,她还常送给生活困难的老姐妹们冰糖、白糖等,有时也难免周济块把钱,她家自然就成了老姐妹们的聚会处,大家爱聚在她的旁边拉呱。

    木枕日渐被冷落,起先阿芹婆还习惯性地打开数一数存了多少钱,后来就懒得打开了,反正阿芹阿城总争着给她零花钱,孙女不时也表表孝心,她直管木枕里塞钱就是了。

    日子的恬静被隔壁阿福婶的哭诉打乱了。每每隔壁一吵闹,阿福婶就哭哭啼啼地找阿芹婆诉苦:“自老伴去后,四个儿子只会听枕头风,对我这个不中用的老妈子看不惯了,媳妇们更是横挑竖看地打鸡骂狗。队干部调解我按月到四个儿子家轮流吃饭,为月大月小他们闹得不可开交,谁也不会管我饱不饱。”说着说着,阿福婶的泪就止不住如溪流,阿芹婆也就陪着哭。哭着哭着,阿福婶就不无心酸而又羡慕地说:“俗话说,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可我养了四个儿子又有什么用!我死了,他们不在棺材前打架才怪呢!我真羡慕你呀,老嫂子。”

    一句话戳痛了阿芹婆的心病,为啥?阿芹不是她亲生的!木匠张的仗义,使他的口碑及人缘很好,临解放前,被迫当了最后一任保长。逢抓壮丁,他总先通风报信,于是成年男子,纷纷逃上碧罗雪山或高黎贡山去当脚夫,或躲入原始森林里,让来抓壮丁的人扑个空,只能干瞪眼。他是个好人啊!怎能忘记那一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后归国,大队人马翻越高黎贡山经怒江到保山回内地,一部分人马翻越碧罗雪山经维西回内地,在碧罗雪山上,他将自己的干粮全给了严重缺粮的远征军中俩个小兵,自己饿得差一点就走不出碧罗雪山了。就这样的一个人,却轻易地听信了谣言跑到缅甸去了,从此杳无音信。不久,阿芹婆又一次流产。心灵憔悴的她到本主庙为木匠张祈祷,在本主庙旁倒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叫花子,她那两岁多的女儿哭得声音都哑了。阿芹婆同情这可怜的母女,赶紧请来郎中为叫花子治病,可惜已病入骨髓,回天无力。叫花子临死前,将女儿托付给阿芹婆。阿芹婆含泪收养了小女孩,并厚葬了叫花子,为女孩儿取名叫阿芹。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阿福婶的话,竟给阿芹婆添了一块心病。

    已从省农大毕业后分在县城工作的孙子趁下乡之便来看奶奶,知道了阿福婶的事后对奶奶说:“父母有抚养儿女的权利,儿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这是法律明文规定了的。阿福奶奶的四个儿子不管她,最好由村、社干部出面调解,若调解无效再打官司。奶奶您别急,如果需要,我也可以来帮阿福奶奶打赢这场官司,阿福奶奶的事迟早会有公断的。”

    阿芹婆听了孙子的话后似乎宽慰了许多,俗话说“久病无孝子”阿福婶的四个亲儿视亲娘如包袱,虽说可以打官司了结,可名声太难听了,一把老脸往哪儿搁啊!女儿女婿尽管挺孝顺我,可自己病如山倒时,也难免让人讨嫌,毕竟不是自己的亲儿女啊芹婆心里敲开了鼓,自忖道:存一点钱,事急时拿出来让做小的应付,也不至于讨人嫌。从此她就多了一个心眼,对木枕空前绝后地热心起来,手头有大票也好,有硬币也好,一古脑儿往木枕里塞,月底无人时开锁仔细地数上一遍,平时也难免周济阿福婶,手头竟拮据起来。阿城发觉了,与阿芹私下里说了,俩人都很奇怪,但也没说什么,给她的零花钱更多了些,而俩个孙儿,也时常给奶奶零花钱。

    有一天孙女回来对阿芹婆说:“奶奶,今天我为希望工程捐款了,那些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孩子多可怜啊!”

    “你说的希望工程,是不是这几天电视里常提到的希望工程?”阿芹婆问。

    “我的好奶奶哎,还有第二个希望工程吗?”孙女搂住奶奶的脖子撒娇道。

    祖孙俩由希望工程不知不觉聊到了阿福婶的事,孙女安慰道:“奶奶您不要急,家有家规,国有国法,阿福奶奶被四个儿子虐待,只要告到法院,国法难容,法院会给予了断的。且不说法院的判决,光社会上的舆论谴责也够那四个不讲良心儿子和儿媳受的。做人要讲良心啊!”

    做人要讲良心!阿芹婆听孙女这样说,眼泪都出来了。

    隔壁家最终出了官司,队干部调解无效,便帮阿福婶递状子到法院。法院判四个儿子按月交钱交米给独自开灶的阿福婶,若阿福婶生病住院,四个儿子要平摊医药费。打赢了官司,阿福婶的生活有了保障,人也活泛了许多。村里人拍手称快之余,对阿福婶的四个儿子和儿媳的为人很不耻,常与他们往来的人也不来往了,光村里人的冷嘲热讽也够他们受的了。

    尽管这件事在意料中,但对阿芹婆来说不亚于发生地震,她去给牛丢草时不慎跌了一跤,跌断了脚。在外包工的阿城得到消息,忙丢下手里的工作赶了回来,与阿芹一道围着她团团转。孙女请医生来家里給奶奶诊治,开了许多药。阿城也寻得方园百里治跌打伤有名的郎中,接到家里给阿芹婆治病。端屎端尿,三个人争着做。唯恐躺久了会得褥疮,阿城烧水,阿芹给阿姆擦澡,孙女儿陪奶奶聊天。阿福婶看到了,倒惹动了心事,双眼湿湿地对阿芹婆说:“老嫂子,你是前世修的缘,今世享的福啊!”说得阿芹婆也唏嘘不已。

    孙子闻讯请假回来看奶奶,在与姐姐闲聊时,俩人讲到希望工程,孙子说:“我下乡时,到一位在中学当老师的同学家玩,他告诉我一件让我难忘的事。有一个从山村里来读书的小女孩,有好几天她吃的饭都是每顿两包青包谷,装在饭盒里。开饭时,她都要等同学们都从汽蒸饭笼里取走自己的饭盒后才来取自己的饭盒,常躲在一边吃。有一天不知谁偷拿了她的一包包谷,她伤心地哭了。”

    “哎,可怜的孩子!”阿芹婆感叹不已。

    等阿芹婆病好,阿芹和阿城商量着要给她做墓屋,征求她的意见时,她对他们说:“要做双墓的,我感知到你们的阿爹没有死,他快要回来了。”

    阿城和阿芹惊得不知如何说才好,以为一场病让阿姆心智迷糊了,可看阿姆那执拗的样子,孝不如顺,只好照她说的去办,心想阿姆守了一辈子的活寡,对阿爹的念想还是那么痴,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同穴,那怕将来埋的是阿爹的衣冠!他们择了一个黄道吉日,到外面拉来了特制的石条子,请石匠做了一座双人墓屋,很是气派。

    阿芹婆梦到木匠张的次数比以前多了起来,她的木匠张永远是他们初次见面时的模样,永远那么年轻。

    有一天,阿城从乡政府回来,撞见阿芹婆正在小心翼翼地数木枕里的钱。一见到他,就慌得一古脑将钱塞入木枕里,手忙脚乱地按暗关,脸上写满了尴尬和羞恼。

    “我看阿姆已多心了。”夫妻夜话时阿城对阿芹说。

    “阿姆也真是,快变成守财奴了!”阿芹有点闷闷不乐“她周济阿福婶,总躲闪着我们,好像我们责怪她似地,其实她不帮阿福婶,我们也会帮的,远亲不如近邻,何况阿福婶也怪可怜的。”

    “妈是有点古里古怪了。”阿城沉吟地说。

    夫妻俩竟为此失眠了。

    过了几天,孙子蹲点到乡农技站,时常回家里来睡。在一个月明星疏的夜晚,阿芹捧着两本存折对阿芹婆说:“阿姆,这是两本定期与活期存折,您替我们收着。”说着又掏出一沓钱给阿芹婆:“这两千块您也收着,手头没钱那行呢!阿城和我都在外头忙,有时不留意会让阿姆手头紧张。您拿着,随心意花。您的俩个孙子为我们三娘母保了险哩,说是他们的一点心意。”

    阿芹婆呆了。

    “阿姆,您不要担心,这年头,政策好,我在外挣钱也多,阿芹常到集上卖菜,每月也有收入,加上您每年喂养四、五头猪,收入也有几千块,您的俩个孙子都有工作了,我们家不缺钱花。阿姆,这个家您要当家啊,好让阿芹和我一门心思地在外面做事。”阿城诚恳地说。

    阿芹婆的嘴嚅动了半天,竟泪流满面了。

    俩个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说什么。

    也许上苍顾念阿芹婆的痴情,本主体恤她日日祷告的心意,木匠张终于回来了。

    当木匠张在孙儿孙女的搀扶下从轿车里跨出来的刹那,在阿芹阿城搀扶下的阿芹婆,眼泪不可抑制地流出来了,向她走来的人是一个拄着拐杖、头发花白了的瘦老头儿!

    在一个客人走完了的夜晚,阿芹婆主持了家庭会议。她将阿芹的真实身世讲了出来,阿芹虽然早就知道了一些自己身世的情况,但也和在场的人一样震惊,她像个小孩子一样搂着阿芹婆哭了。

    阿芹婆将两本存折还给阿芹,对阿芹阿城说:“存折你们拿着,该如何筹划你们自拿主张,我和你们的阿爹会给你们掌管好家,做好家里的事,你们安心在外做事情。至于2千块钱,我拿着,平时你们也不要给我零花钱了。”她颤抖着双手将木枕郑重地交到木匠张手上,流着泪说:“我嫁给你时你将几乎是空的木枕交给我,要我当好家。而今我要还给你的木枕不是空的,”她搂住了孙儿孙女,拉住女儿女婿的手说:“还有他们,连同我,这就是我给你当的家。”

    “奶奶,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啊!”孙子孙女感动地哭了。

    木匠张捧着木枕,也流泪了,手上戴的钻戒在木枕面前黯然失色,他此时读懂了妻子为什么不要他为她保留的钻戒。

    “我无力供阿芹读书,连累孩子跟着阿姆做了睁眼瞎。我想将一枕头钱捐给希望工程,那些无钱读书的孩子多可怜啊!不知当家的同意不同意?”阿芹婆深情地看着木匠张说。

    木匠张的心涨满了对妻子的尊敬、感激和温情,他含泪点头,将木枕捧给妻子。

    阿芹婆枯瘦的手像画家般画着,又重重地敲了两下,枕面全开了,她将一枕头钱全倒在床上,有大票,也有毛票,还有许多硬币,竟倒出了一堆。有几个钢崩儿,在床上滚动,便有几双手同时地伸出来,急切地按那滚动的钢崩儿,按住了,大伙怔了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地暴发出了一阵笑声。

    只有木匠张,捏着手里的钢崩儿哭出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