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起之风

宸辞蓝调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宸辞蓝调文集最新章节!

    连霍高速西潼段港口收费站所在地其实就是昔日潼关故城的所在之处,经引线路逶迤南行上吴村塬,就到了如今新潼关县城的驻地。

    才入城,有一条新修的东西向的宽阔大街,街名“四知街”街西头与南北向的金城大道连接处,是一座环岛,岛中央矗立着一尊高九米多的红砂岩人物雕像。其人坐西向东,身着朝服,右手张开抬至胸部,左手持奏章,面孔坚毅,目光深邃,一身正气凛然而生。他便是留下千古美谈之“暮夜却金”的当事人之一,一代“清白吏”东汉太尉杨震。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置,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核心的地区)。杨震的父亲杨宝,是两汉更替时期的有名大儒,面对西汉末年朝庭纲纪败坏,忠奸不分的现状,他一直不愿离乡出仕,专意在乡下教授生徒。王莽篡政后,征聘他出来做官,他知道后,逃跑不知去向。光武中兴后,刘秀深知杨宝的为人,再次征他入官,然而年岁已老的他终于还是没能走出乡下,卒于家中。

    杨震同父亲杨宝一样,起初也是以教书育贤闻名于世。除了在家乡设立私塾授徒外,还在异地开班教学,他有教无类,不问出身,因材施教,前前后后在他门下学习的弟子足有三千人之多。时人称其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关西夫子”

    虽然自年轻时起地方州郡长官就屡次征召杨震入仕为官,可他一直没有答应。五十岁的时候,大将军邓骘亲自派人让他到自己的幕府出仕任职,由于年龄的原因,杨震终于离开了自己前半生最重要的职业,教书先生。很快,他又被推举为茂才(秀才),这才算是真正走上了出将入相的仕途之路。从离开家乡去外地为官到被奸人所害,短短二十多年时间,杨震从最基层的县令做起,再刺史、太守;入朝后,升迁为太仆、太常、司徒以至太尉。自他起,儿子、孙子、曾孙杨彪,全做到了太尉一职。被人称作一门四太尉,响当当的名门望族。

    然而,可惜的是杨震生不逢时,未遇明主。在一个昏溃、腐败的社会里,像他那样为人师表,嫉恶如仇,清白如玉的正人君子。一定会被那些黑暗、龌龊、蝇营狗苟之小人当作“眼中钉”、视为异类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或许在杨震心里,如他这般对汉王朝忠心耿耿的人,对皇帝至忠至义的人,应该是会被得到重用的。身为人臣,每每看到朝野之间出现对大汉王朝不利的事情时,他总要上疏直谏,陈述利弊,借古喻今,晓之以理,期望改进。因为选贤任能还有弹劾某些官员的贪腐行为,他得罪了汉安帝的乳母王圣,汉安帝的舅父中常侍李闰,皇后的哥哥闫显,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挥等人。这些人,哪一个不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呵?

    更为可悲的是,一个无法分辨出是是非非的昏庸皇帝,又怎么会把心事放在国家和群众的身上呢?

    后汉书对杨震三番五次上疏有着极其细致入微的刻画,对奏章内容也有着详尽的描写。无论于国还是于民,杨震无疑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忠臣,清官。

    而杨震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其实是两件小事。

    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曾举荐了一位秀才王密。有一年,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时路过王密任县令的昌邑县。王密为感昔日提携之情,聊天至深夜,从怀里掏出黄金十斤。杨震说,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三更半夜,没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退。暮夜却金的事发生后,杨震声名更为远播,后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我常常想的是,这件事,杨震自然是不会对外人讲的,那么这事传出去的可能性只有一个,那就是王密自己对人说的。他在对别人讲这故事的时候,一定也是有心理斗争的,因为这件事毕竟牵扯到他的名声呵。而他不惧败坏自己的名声,使老师的名声更为大振。这样的人,杨震还真是没看走眼的。清人薛喧有诗云:人间无处天不公,却笑黄金馈夜中,千载四知台下过,马头犹自起清风。

    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杨震的马一定是瘦的。他上下班是步行的,吃饭也多以绿色蔬菜为主。子孙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并无半分特权。我想,这样节俭的生活方式,这样勤勉的敬业精神,杨震想不高寿都难。事实也的确如此,杨震在用毒酒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七十余岁的年龄已明显超过了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若是自然老去,杨震是能活到百岁的。

    亲朋好友劝杨震,超着在位,给子孙置办些产业。他却坚决不肯,还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好一个关西夫子!

    杨震终于还是没能摆脱黑暗社会里忠良贤臣多冤屈而死的命运。在返回故土的路上,饮毒酒前他说“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頉次,勿设祭祠。”然而,即使身死后,事情并没有结束。仍有小人跳将出来,继续为难。他的灵车被停放在路边,不准运回原籍。棺木在路边风吹日晒,儿子也被罚为苦役,代替邮差往来送信。

    拨云总会见日,自古邪不压正。云开雾散,阴霾被驱散的日子出现在安帝崩后顺帝即位。在杨震门生虞放、陈翼等人的强烈要求下,重新调查了杨震的案子,弄清了事实真相。顺帝下诏为杨震平反昭雪。

    杨震终于安息了。

    改葬的礼仪是很高的,墓址就选在了故乡北边的渭水岸边,潼亭(过去叫潼关县吊桥村,后来更名为潼关县四知村)。

    一代清白吏,关西夫子杨震杨伯起,入土为安,长眠于斯。

    为进一步宣扬杨震文化,充分挖掘杨震清廉为民的高尚品质。潼关县决定在杨震墓原址建设一个“杨震公祠”;建设一个“廉政教育基地”配套古今廉政人物展厅和廉政方面的碑石景点;在新建的“四知街”两侧设立廉洁警句名言石碑等设施;拍摄一部20集的汉太尉杨震;编撰一部杨震精神耀中华书籍,用翔实的史料,现存的文物,可信的传说,记述杨震先祖及子孙后人在潼关的生活轨迹。

    秦岭苍苍,渭水泱泱,伯起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