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英宗做楚囚

王占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小辰小说网 www.xiaochen.org,最快更新于谦最新章节!

    满地遍野都是明军的尸体,有的没有了头颅,有的缺胳膊少腿,人的鲜血把黄土地全已染红。刀枪车辆旗帜盔甲,死伤的马匹触目皆是。瓦剌军还在追杀明军的残余,给重伤未死的明军再补上一枪或者一刀。死伤明军的哀号声不绝于耳,整个战场是血淋淋的场面,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血腥的气味。

    英宗坐在黄土地上,臀下不再是九龙宝座。护卫和太监,死的死逃的逃,只有一个喜宁还在身边,但已是垂头丧气,委靡不振,耷拉着脑袋,两眼贼溜溜地四外张望,唯恐灾难会突然降临到头上。

    英宗白了他一眼:“喜宁,你为何精气神全无,就像丢魂似的?”

    “万岁,这太可怕了。”喜宁说时还明显心有余悸,“这瓦剌兵杀人眼都不眨,就如同砍瓜切菜一样,这小命说不上随时随地就没了。”

    “不就是死吗?别忘记你是男子汉大丈夫,要活得顶天立地。”年方二十三岁的英宗倒是颇有英雄气概,“初唐时的单雄信慷慨赴死时说得好,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说归说,可谁见过人死投胎?”喜宁手指旁边的死尸,“这些人死就死了,还能再活吗?”

    “看起来,你是真的怕死啊。”

    “有道是蚂蚁尚且贪生,这好死还不如赖活着呢。”

    英宗脸色严肃起来:“喜宁,你是朕的秉笔太监,在朝地位显赫。而今我军战败,要有随时死难的准备。死要死得壮烈,不要在瓦剌人面前丢我大明的体面,你要记住了。”

    “奴才遵旨。”喜宁狡辩,“其实奴才不是担心个人的生死,而是忧虑万岁的安危。”

    “你无须多虑,朕有死而已。”英宗明白眼前的局面他已无力回天,瓦剌军随时都会要他命。

    “万岁,奴才以为您是万乘之尊,大明朝不能没有圣上,还当千方百计生存。”喜宁显出是忠心一片,“这是为大明江山社稷,也是为大明的子民哪。”

    “眼下只有死路。”

    “不,万岁,还有活路。”

    “朕看不出。”

    “万岁,趁敌人还未到近前,您尽快换上士卒的服装,也好在混乱中逃走。”喜宁指指英宗的龙袍,“这身太显眼,敌人是不会放过陛下的。”

    “喜宁,朕乃一国之君,怎能为了活命而化装逃跑?”英宗满脸气愤,“亏你想得出这样的馊主意。”

    喜宁心想,看起来这个皇上他是不肯掉价了。那么自己在他身边还会有好吗?敌人远远看见这扎眼的龙袍,就会追过来动刀动枪。自己还不得跟着遭殃,得想办法尽快离开这个要脸不要命的皇上。“万岁教训得是,奴才愚昧,再不敢生这非分之想。”

    “这就对了。”英宗对喜宁的转变表示满意,“知错能改,即为圣贤。”

    “万岁,这连续奔跑,您一定是口渴了,待奴才给圣上找些清水喝。”他抬腿就走。

    英宗想要喊住喜宁:“你不要去了,朕这身边无人照顾,再者说,朕也并不觉口渴。”

    可是,喜宁是想躲开英宗:“万岁,前面不远处就是小溪,奴才去去就来。”若在宫廷,喜宁借他八个胆也不敢抗旨,这会儿他自顾走了。

    英宗叹口气:“树倒猢狲散,朕而今还没死只是落难,这话就不管用了。”

    西下的残阳,照在英宗的身上,那龙袍闪闪发出耀眼的光芒。瓦剌士兵乃达在马上看见,直奔过来跳下马,用刀尖指着英宗的鼻子:“你是什么人,穿得如此光鲜亮丽?”

    “要杀便杀,何必多问。”英宗端坐不动。

    “哟,好大的派头。”乃达的刀在英宗脖子处比画几下,“看样子你是明朝的大官,快将随身金银珠宝交出来。”

    “朕身无分文。”英宗眉头也不皱一下。

    “你还真身无分文,”乃达把刀高高举起,“我就不信,若再不交出金银,可就没命了。”

    “住手!”有人在身后喊道。

    乃达回头看,是他的兄长乃公:“哥哥,这个大官要钱不要命,就是不肯掏钱,干脆杀了他,我们自己翻。”

    “此人可万万杀不得。”

    “这却为何?他是大明的什么官?”

    “弟弟,他是明朝的皇帝呀。”

    “朕正是大明天子。”英宗也就不再隐瞒身份。

    乃达问:“哥哥,我们该如何对待他?”

    乃公吩咐:“我们是为瓦剌立下了大功。你且看好这个皇帝,我去报告太师,定会有封赏。”

    “哥哥,你只管去吧。”乃达将刀在英宗面前摆动几下,“谅他也逃不出我的看管,不过你要快去快回。”

    乃公如飞离开,乃达不甘一无所获:“大明皇上,我没有杀你,总该对我有点表示才对。”

    英宗倒也大度,将随身佩戴的九龙玉摘下:“给,朕把这玉赏你,它可是无价之宝。”

    乃达接过,捧在手中,再三端详:“这还真是雕着九条龙呢,还有云彩,白得煞是爱人。”

    喜宁在溪水边的草丛中向这里张望,见皇上被拿刀的瓦剌兵看管,越发不敢露面,藏身在草丛里,唯恐被发现。

    乃公还没有归来,有一队瓦剌军已奔驰过来。为首的马上大将,看见英宗的服饰,掉转马头来到近前。在马上对英宗发问:“你是什么人?”

    英宗看看来人,从装束上看觉得不俗,并非等闲之辈,但他把握不准来人的身份,便反问道:“阁下也先乎?”

    “非也。”

    “赛利王乎?”

    “亦非也。”

    “那么,莫非尊驾是伯颜帖木儿?”

    “然也。”伯颜帖木儿看出地上端坐之人很像是大明皇帝,但他又实难相信这是真的,“阁下可是大明天子?”

    “正是朕躬。”

    伯颜帖木儿赶紧下马,深施一礼:“见过皇帝陛下。”

    英宗这才站起身:“将军,明军战败,但元气未伤,朝内仍有雄兵百万,尊驾将朕放还,两邦永结盟好,互不侵犯。朕还会重重犒赏将军,务请明断。”

    伯颜帖木儿觉得,英宗的话不无道理,从双方的实力看,他认为瓦剌是不能彻底征服大明的,还不如就此卖个人情:“陛下所言甚是有理,只是,放你回归,尚须大汗首肯。”

    “其实贵邦的实情朕皆知晓,令兄也先太师才是最高决策者。战场之上,脱脱不花可汗怎知朕是否遭俘。”

    “那,也得家兄同意。”

    “你们是亲兄弟,你做主的事,也先太师还能如何?”英宗明白夜长梦多,意欲尽快离开。

    “容我思忖。”伯颜帖木儿有些动心。

    乃公气喘吁吁回来了,他连跑带颠跟在也先的马后。到了近前,他一指英宗:“太师,这就是大明皇上。”

    也先下得马来,把英宗上下打量几眼:“不错,果然是他。”

    伯颜帖木儿把也先拉到一旁:“兄长,我想把他放回大明。”

    “贤弟何意?”

    “我们终究也难以灭亡大明,不如卖个人情放他回去,他必感恩戴德,日后诸事也都好办。”

    “贤弟此言差矣。”也先自有他的打算,“大明皇帝当了我们的俘虏,这是真正的奇货可居,我们要用他换取无限大的利益,包括大明的江山,说不定我们就能在他身上恢复大元国的天下。”

    “真能办得到?”

    “把这个皇帝攥在手心,我们便有无穷的力量。”也先雄心勃勃,“有了这张王牌,你我弟兄再相机除去脱脱不花,这大元国当年的天下,就是我们的。到那时,你我兄弟再回到北京,让我们的大都,重新成为国都。”

    伯颜帖木儿改变了主意:“就依兄长。”

    也先吩咐乃公:“把这个姓朱的给我押走,今后就由你兄弟二人看管,不可过于难为他。”

    “遵命。”乃公转头对英宗客气地说,“大明天子,走吧。”

    英宗长长地叹息,默默无言地跟在后面。这位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而今既无轿辇也无随从,孤身一人步行在北疆的黄土地上。

    瓦剌军的临时俘虏营,就设在土木堡的高坡上,时近黄昏,天还未黑,数百名被俘的官员将士,乱糟糟地圈在一起,或坐或立。也先手提马鞭,在俘虏群中察看,他首先看到了太监打扮的喜宁。他就用鞭梢点点喜宁的头:“你是大明朝的宫廷太监,叫什么名字?”

    “太师,奴才是喜宁。”他为了保命,特地亮明自己的身份,以示他的重要,“奴才不是普通太监,是秉笔太监。”

    “这么说你是皇帝身边的亲信。”

    “奴才专为皇帝草诏写旨,地位自然重要。”

    “好,就是你了。”也先命令,“你立刻去朱祁镇的身边,负责照料他的饮食起居。”

    “太师,奴才不能去。”

    “你好大胆子,还敢违背我的命令。”也先瞪起眼珠,“摸摸你脖子上的脑袋还要不要?”

    “太师,奴才要为瓦剌作更大的贡献。”

    “本太师倒是不明白了。”

    “太师,大明五十万大军被您消灭,皇帝落入您手当了俘虏,难道就不想坐这大明的江山吗?”

    “你的意思是要我夺取皇位。”

    “太师,奴才对大明内部和边关情况一清二楚,愿为太师出计献策,保您顺利进入北京。”喜宁讨好地说,“奴才为太师效劳,不比侍候落魄的皇上更有用。”

    也先感到喜宁的话确有道理:“也好,你就留在我的身边,为我进攻大明出谋划策吧。”

    喜宁喜出望外:“奴才定会竭尽全力效忠太师。”

    “哼!好一副地道的奴才相。”俘虏群中的校尉袁彬,实在忍不住气愤,发泄地骂出声。

    “太师,杀了他!”喜宁马上以牙还牙,向他的新主人提出了要求,“这种人留不得,是大明的忠臣,便是瓦剌的祸患。”

    也先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袁彬:“喜宁效忠我瓦剌,你却对他进行攻击,这就是对我瓦剌的不敬,难道就不怕死?”

    “已然被俘,有死而已。”

    “这大明已是一败涂地,你真是太不识时务了。”

    “今日大明虽败,但不过是参天大树失去枝条,主干犹存,是不会败亡的。”袁彬怀有必胜的信心,“吾皇万岁,虽暂时为阶下之囚,终究还是要回到北京重登龙位君临天下。”

    “看你的样子,对朱祁镇倒还是忠心不改。”

    “身为大明武将,以往身卑职低,但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我绝不会像喜宁一样卖身投靠。”

    “既如此,本太师就让你做朱祁镇的侍从,你可愿意?”

    “求之不得。”袁彬自此与英宗朝夕相伴。

    也先给英宗一顶规模较大的皮帐,帐外由乃公、乃达领一百名兵卒把守,帐内则由袁彬陪伴。

    也先在帐内踱道:“皇帝陛下,对这安排可还满意?”

    “这毕竟不是北京,不是皇宫,何谈满意与否。”英宗并不正面回答,“且凑合些时日吧。”

    “本太师明白,这里的条件与北京的皇宫不可同日而语。但瓦剌的可汗也不过如此,我也很想让你尽快改变境况,陛下想来也是这样的心情。”

    “只要也先太师放朕回转,你有何条件尽管提出。”英宗此刻的心思是,只要能回去,要什么都行,只是江山除外。

    “陛下,写封信给满朝文武和后宫报个平安,让他们知道龙体无恙。”也先奸笑一下,“顺便告知,备下十车金银珠宝送来,也好接陛下回京。

    “此话当真?”

    “纵观瓦剌全部落,也只有我也先说了算。陛下不必多疑,十车金银一到,你即可还朝。”

    “文房四宝侍候,朕立刻书写圣旨。”英宗的打算是,无论如何,先回到朝中再作打算,“太师,这圣旨要连夜送走。”

    “本太师还要过目。”也先伸手。

    英宗递过去:“只管看来。”

    也先看罢英宗的圣旨,表示满意:“还好,本太师相信,贵方朝中一定会按陛下旨意,尽快送来珍宝接回皇上。”

    英宗把信交予袁彬:“袁将军,这道圣旨就交予你了,要连夜赶到京城,朕在此是度日如年呢。”

    袁彬收过信:“万岁但放宽心,末将一定及时送到万岁的圣旨,相信成王也会抓紧安排。”

    “不,你务必要见到朕的钱皇后,当此危难之时,只有她同朕最为连心,也会全力以赴的。”

    “末将遵旨。”袁彬携带圣旨连夜离开。

    今日的早朝比以往还要早半个时辰,奉先殿上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文武百官一个个争论不休,边关的坏消息不停地报来。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十二日,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报称:土木堡日前发生激战,臣部下拾到所遗军器,得盔六千顶,甲五千八百领,神枪一万一千把,神铳六百余,火药十八桶。

    紧接着,宣府总兵杨洪的奏报也到达。报称于土木堡战场,捡拾遗弃军器,计得盔三千八百顶,甲一百二十领,盾牌二百九十面,神铳两万二千把,神箭四十四万支,大炮八百门。

    成王朱祁钰眉头皱得更紧:“听这边报,我大明军队是大败亏输了,不知还有多少兵马?”

    吏部尚书王直还心存幻想:“我方有五十万大军,战败也不至于全败,也许是偶然大败,但实力犹存。”

    “若还有人马,为何不见送回战报?照边报推理,只怕是全军覆没了。”兵部右侍郎于谦判断比较悲观。

    成王不住叹气:“若真的全军覆没,那瓦剌说不定就会进攻北京。”

    于谦比较沉稳:“当务之急是要了解万岁的情况,而今音讯皆无,但愿不要凶多吉少。”

    “是啊,万岁下落不明,这该如何是好?”成王心中腾起一丝不祥的预感,又有一丝期待。

    “万岁吉人天相,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王直心中是美好的愿望。

    于谦可不这样看:“如若大军全军覆没,那么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但愿苍天保佑。”成王以手加额,向上天祈祷。

    执事太监进殿禀报:“王爷千岁,随军出征的校尉袁彬从前线返回,他声称有圣旨在身。”

    “这下好了,既有圣旨,说明万岁安然无恙。”成王心底一沉,却显得喜出望外,“快传。”

    袁彬上得殿来:“臣袁彬叩见王爷千岁。”

    “万岁可好,而今圣驾在何处?你言称有圣旨,快快呈上。”成王真的是迫不及待。

    袁彬却不买成王的账:“千岁,行前万岁爷有口谕,要末将必将圣旨交予钱皇后本人。”

    “怎么,本王代万岁监国,全权处理所有国事,难道连看圣旨的资格都没有吗?”成王现出不悦。

    “臣不敢有违万岁旨意,王爷千岁务请见谅。”袁彬不肯让步。

    成王想了想:“本王就依你,请钱皇后上殿。”

    其实钱皇后早在殿外等候信息,丈夫没有音信生死不明,她在后宫能坐得住吗?而今总算有了消息,钱皇后几乎是跑上殿来,接过袁彬带回的圣旨,看过之后立时交予成王:“殿下请过目,无论如何在今日就要凑齐十车金银,换回万岁。”

    成王把圣旨看了一遍,有意回避钱皇后的话:“袁将军,你死活不让本王见到圣旨,这不还是交到本王手中了。”

    “小人只知听万岁的话,其余一概不知。”袁彬叩个头,“得罪王爷之处,小人叩首请罪了。”

    “成王爷,快些安排金银赎回万岁吧。”钱皇后明白英宗一定要将圣旨交她的用意。

    成王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凑金银接万岁,这自然是当尽快办理,只是十车亦非小数,还得百官朝议决定。”

    “这还用得着议吗?万岁在敌营度日如年,早一时送去金银接回万岁,圣上就少受些罪。”钱皇后急得跳脚。

    于谦此时出班来:“殿下,为臣有本启奏。”

    “于大人,准奏。”

    “殿下,作为臣子,对万岁蒙尘倍感屈辱,恨不能立刻接回万岁。”于谦话锋一转,“可是,我们要多个心眼,十车金银送到,万一敌人反悔,又不放还万岁,我们又当如何?”

    成王立刻附和这一说法:“于大人所言有理,胡人是不讲信誉的,很有可能出尔反尔。”

    “臣以为胡人贪得无厌,送去十车他再要十车完全可能。”于谦完全为大明朝的根本利益考虑,“臣担心的是,也先以万岁为要挟,再让您割地,我朝又当如何面对?”

    吏部尚书王直也表示赞同:“也先奸狡异常,他不会轻易放回万岁。送金银好办,只怕是口子一开,就堵不住了。”

    成王更加有了主意:“王大人、于大人皆当朝重臣,他们的话本王不能不听,理当采纳。”

    “怎么,你们都想抗旨不成。”钱皇后火了,她把矛头指向了领头羊,“于谦,万岁待你不薄,你竟然置万岁于危难中而不顾,舍不得这十车金银,分明已是心存异志。”

    这顶帽子可不小,但于谦并不害怕:“娘娘千岁,臣的意思是救万岁还朝,要想个万全之策。”

    “万岁在敌营受罪你难道不知?当务之急是先把万岁接回来!”钱皇后自有她的主意,“万岁既然有旨,敌人索要十车金银,就定然已是得到也先的首肯。成王殿下,快凑金银吧。”

    成王笑了笑:“娘娘,于大人、王大人所言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不能拿十车金银打水漂儿玩。”

    “听你们这话,就不管万岁的死活了?一个个哪有忠臣,都是背主的奸佞!”钱皇后气得全身发抖,“我要找太后评理。”

    “不用找,哀家来了。”伴随着话音,孙太后在太监宫女的簇拥下,走进了奉先殿。

    成王急忙起立躬身:“儿臣恭迎太后千岁。”

    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金英给孙太后搬过龙椅,孙太后坐稳,绷着脸发问:“成王殿下,哀家闻说万岁有圣旨传回?”

    “禀太后,是给钱皇后的。”

    “皇后,万岁怎么说?”

    “万岁为瓦剌所俘,要十车金银,瓦剌才肯放人。”

    “多大回事,不就十车金银嘛。”孙太后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自然是急于救回,“成王殿下,眼下是你摄政,这还用说,凑齐十车金银换人去吧。”

    “此事大臣还有不同意见。”成王先把于谦端出来,“兵部右侍郎于大人担心,瓦剌贪得无厌,以万岁为要挟,不断地加码索要无度,万岁还回不来,这不是人财两空吗?”

    孙太后眼睛盯上于谦:“于大人,看来你对万岁是不以为然了?”

    “太后,为臣绝无此意。”于谦解释道,“臣觉得,要救万岁回来,只有一条路可走。”

    孙太后颇感兴趣地说:“请于大人指引这条明路。”

    于谦的话无异于抛出重磅炸弹:“废了万岁的帝号,另择他人为帝,断了瓦剌的念想。”

    王直紧跟着赞同:“这会使瓦剌认为万岁已是无用之人,留在瓦剌只是他们的负担,为甩包袱,他们也会放万岁回还。”

    钱皇后早已怒不可遏:“于谦、王直,你们两个奸臣!万岁给你们高官,不思报效皇恩,反倒落井下石。”

    孙太后内心中也认为二人之言有一定道理,但她怎肯让亲生儿子失去皇位:“二位大人,现下议论皇位易人对万岁太无情分。依哀家之见,按照圣旨备齐十车金银,火速前往瓦剌,接万岁还朝。”

    “倘若瓦剌言而无信,当如何对待?”于谦反问。

    孙太后决心已定:“不放万岁只是假设,接回万岁固然最好,瓦剌耍滑不放归万岁,那时我们再议。”

    钱皇后跪倒叩头:“多谢太后做主。”

    孙太后不见成王表态,便催促道:“殿下,传旨选派得力官员。”

    “这人选不难,现有传旨的袁彬,再找个大臣配合即可。”成王不是很积极,“这十车金银尚需筹措,也不是说有便有。”

    钱皇后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太后,臣妾宫中愿凑出一车金银。”

    “哀家也出一车,”孙太后盯着成王,“殿下,你的王府就不必破费了,余下八车命户部备齐。”

    成王此时不能不做个姿态了:“太后,本王与万岁素来情深,愿倾府内所有,至少也能凑上一车金银。”

    “如此甚好,”孙太后不能不表扬一下成王,因为毕竟成王是眼下的摄政,“哀家看得出你们兄弟之间的情分亲如一人,故而万岁亲征时选你监国。余下七车金银已不在话下,殿下选派一位得力大臣吧。”

    “母后,儿臣尚未想好可派之人。”成王显出为难,“此事自然当属礼部,可尚书随万岁出征,侍郎在朝还要处理日常事务,其他人职位是否嫌低?”

    孙太后提议:“礼部两名员外郎,都官居五品,着其一人为使。”

    成王目光射向其中一人:“张大人,你去如何?”

    张姓员外郎,看出成王的眼神有异,他明白成王是不欢迎万岁回朝的。此去塞外,关山重重,自己何苦干这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殿下,臣近日身感风寒,已是勉强上朝,长途跋涉,实实难以承受。”

    “有道是上司不难为病人,”成王又把目光转向另一位员外郎,“李大人,那你就辛苦一趟吧。”

    这位李员外郎也不傻,赶紧找了个借口:“殿下,这是为国效忠的好机会,臣是求之不得,遗憾的是正赶上家母病重,咽气就在旦夕之间,委实难以远离,还望殿下见谅。”

    “为子尽孝,人之常情。”成王就给他解脱了,“这可就难了,实在是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孙太后明显的不悦:“我堂堂大明,满朝文武,就没有可派之人?真令哀家寒心。”

    “为臣愿去。”朝堂上大臣中,有一人高声声明。

    “是何人,且出班来。”孙太后受到鼓舞,“让哀家见识一下你的尊颜。”

    “臣李实叩见太后、成王殿下。”礼后起身。

    孙太后问:“李大人官居何职?”

    “臣是礼部给事中。”

    成王不觉笑出声来:“给事中官职不过七品,怎能作为国使?忠心可嘉,职务过低。”

    “官职高的种种理由不去,官职低的你又不许。”孙太后狠狠敲了成王一下,“殿下,该不是有意不想接万岁还朝?”

    “儿臣不敢。”成王辩解,“以七品官为国使,会遭瓦剌耻笑,也有损万岁的尊严。”

    “官职低可以给他提,”孙太后业已不在乎成王的感受,“李实听封,即日起擢升为礼部侍郎,位居三品。”

    李实自是喜出望外,跪倒叩头:“臣叩谢皇恩。”

    成王看了看孙太后,欲言又止。

    “殿下以为如何?”孙太后示威地发问。

    “这,从古至今,连升三级已属罕见,这连升四级,亘古未有。”成王不敢说不,“太后,是否再作思考。”

    “就这么定了,难得他不避风险主动请缨,对这样的忠臣,就要破格重用。”孙太后吩咐,“李大人,今日下午就要动身,不得有误。”

    “为臣定当日夜兼程,早日到达瓦剌。只要胡人言而有信,臣必尽快迎请万岁还朝。”李实表示决心。

    钱皇后狠狠地瞪了成王一眼,心说若不是太后做主,自己的丈夫恐怕就客死异乡了。万岁回来,一定要教训一下这个兄弟,至少也要削去他的王位。

    成王感到钱皇后的眼神像一支箭,穿透了他的心房。他从中看到了仇恨,看到了报复。心内明白,英宗回来不会有他的好果子吃,一定要设法阻止这件事的实现。散朝之后,他把于谦和王直留下,满面春风地对二人示好:“于大人、王大人,适才朝堂上,你二人仗义执言,堪称是国之栋梁,一片丹心。”

    于谦依旧是直来直去的性情:“殿下,臣是为国家着想,其实也是为皇后着想,钱皇后不理解也无所谓了。”

    “殿下,臣觉得于大人之言合情入理,身为朝廷重臣,自当挺身而出,为了国家也就顾不得开罪皇后了。”王直说的也是真实的心情。

    成王喜笑颜开:“二位大人,本王此后执掌朝纲,事事处处都要仰仗二位。”

    “为国尽忠效劳理所当然。”于、王二人同声回应。

    “依二位看,此番李实前往瓦剌,能否接回万岁?”成王对此事心中没底。

    于谦早有成竹在胸:“殿下,以也先之贪婪,决不会十车金银便放归万岁,李实只能是徒劳往返。”

    “也先必然还提出新的条件,敌人将要从万岁身上榨取更大的油水。”王直更进一步分析。

    “这就好了。”成王不觉脱口而出。

    于谦眉头皱起:“殿下此言何意?”

    “莫非殿下不想万岁还朝”王直说得更加直白。

    成王明白自己一时失言,赶紧加以掩饰:“二位大人误会了,本王的意思是,这样一来,万岁便没有性命之忧,也先他只管提条件就是。”

    “眼下看不出万岁有性命之虞,故而臣才斗胆建议另立新君。”于谦没有往下深说。

    但成王明白了言外之意,而今他是英宗钦定的监国,他与英宗又是兄弟,那么另立新君的人选只能是他。看起来,对这位直言敢为的于谦,还真得加以笼络。成王的心中,在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未完待续)